大禹治水——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大禹治水——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黄河流域在史前时期长期遭受洪水袭击,人民居无定所,苦难深重。炎黄之时,共工氏所辖之地三分之二被洪水淹没;尧舜之时,黄河决堤,洪水涨至山腰;禹之时,十年九涝。当时的中原大地虽草木繁茂,土地富庶,但因洪水的袭击,田地大多五谷不收。生活在平原的人只能架巢而居,生活在丘陵上的人则只能在洞穴藏身。治理洪水,已是中原各部落共同的诉求。

鲧是这一时期治理水患的专家,他采用“水来土挡”的策略治理水患。这种方式在小范围内暂时奏效,但是不能根除水患,还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鲧治水九年,收效甚微,最终被舜治罪,流放羽山。

鲧治水失败后,其子禹接下了治水大任。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认为仅用树枝、土坯等堵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根据地势疏通水道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讲述大禹治水的浮雕

于是,禹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展开治水工作。经过一番周密的考察,禹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并且黄河淤积,流水不畅。经过一番研究,禹决定采用与父亲以“堵”治水的相反的方法——“疏”,来解决黄河水患。

疏,即疏通河道。根据自然地形,他们先把高地筑高加固,使之不再崩塌,然后对低地进行挖土疏通,让水流顺畅排出。当黄河下游水道大致疏通后,禹又携众人回到龙门山口,将原本狭窄的山口开凿得更大,使龙门山口的水得到分流。

如此治理十三年,禹不仅成功疏导了高地的川流积水,也使肥沃的平原广野基本免于洪水泛滥之患。散居于中原大地的居民又重新聚居在一起,黄河沿岸从此又恢复了繁荣昌盛。

大禹因治水有功,后来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又过了十几年,舜禅位于禹,禹成为华夏大地部落联盟的新首领。后来,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

趣味链接 为什么说大禹治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自黄帝以来,各族联盟领袖的权力迅速发展,威望大为提高。发展至舜时期,“禅让制”大有被替代之势。大禹通过治水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统一决策的能力,为他后来继任部落联盟的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大禹治水还密切了各族之间的联系与团结协作,增强了各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各族大联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也为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契机,为“禹传启,家天下”夯下了坚实的基石。因此,我们说大禹治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