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之争——西周末年的政局动荡

王权之争——西周末年的政局动荡

周幽王虽被犬戎所杀,但是犬戎并没有将西周都城镐京占据,而是被西周大兵赶回了边疆。因此,率领西周大兵的统帅——申侯,成了保全周王朝的重要功臣。

周幽王昏庸腐败,但申侯却是一位贤良之臣。眼看周朝的天下将落入他人之手,盛怒之下的申侯派人通知各路诸侯,希望各路诸侯能够同仇敌忾,赶走犬戎,保全周朝天下。犬戎是边境牧族,徒有蛮力,并无多少作战经验,更无多少精良武器,遂在西周诸侯军队的威逼下,退回了西北。

犬戎撤回,西周复安,但周朝的政权已出现了分裂。在立君方面,争议尤甚。国不可一日无君,幽王已死,按照其生前意愿,应由其立的太子伯服继任国君,但申侯却提议由周幽王的嫡长子,也是早先的太子宜臼继位。申侯是救国功臣,在诸侯之间以及“国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嫡长子继位本就是宗法制的规定,所以申侯对此信心十足。而另一些王公贵族对此持有异议,他们坚持认为应遵照幽王所愿,让太子伯服继位。于是,统治阶级内部就“王位继承”展开了斗争,无论是哪一方都希望自己拥护的势力能够长久维持下去。稍懂历史的人都明白,谁拥护的势力能够顺利实现统治,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自己的切身利益就会愈加丰厚。这就是申侯和王公贵族就“王位继承”问题争斗不休的原因所在。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大宗退位,嫡长子即为下任君主。所以,大宗在位时,就会立嫡长子为太子。那么作为嫡长子的宜臼,为什么没有成为太子呢?为什么太子是伯服?这就和“西周祸水”褒姒有关了。

褒姒是一位美女,亦是一位野心家,但是在当时的专制体制下,女性掌权根本无望。因此,若想将权力掌握在手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伯服。褒姒一得宠,便开始联合朝中奸臣虢石父等人,对付王后申后以及太子宜臼。在褒姒百般魅惑幽王的同时,虢石父等人也向幽王施压。昏庸的幽王只愿博得美人之心,将祖宗纲常忘得一干二净,于是褒姒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申后以及宜臼从各自的位子上赶下,使自己和儿子伯服成了国母、太子。而申后正是申侯之女,被废太子宜臼自然就是申侯之孙,这也就是申侯会伙同其他诸侯大灭犬戎,然后又积极扶宜臼继位的原因。

当时的西周天下是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天下,谁的兵力强盛,谁就有权“发言”。那些只能动动嘴皮子的王公贵族,当然没有实力和申侯相抗衡。最后在申侯的拥护下,周幽王的嫡长子宜臼顺利成为天子,是为周平王。

趣味链接 西周和犬戎的那些事儿

犬戎是位于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周初以来,它一直向西周大宗朝贡。到周穆王时,犬戎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侵扰到宗周附近。于是周穆王亲自领兵西征,但强大的西周军队只攻取了犬戎的八个部落就仓促而归。从此以后,犬戎诸部开始变得嚣张跋扈起来,不仅拒绝向西周王朝朝贡,还不断对宗周发起挑衅,双方矛盾不断加剧。至周幽王时,犬戎诸部开始对西周发起接二连三的猛攻,甚至威胁到镐京。犬戎虽最终被申侯联盟击退,但之后依然对宗周“不离不弃”,三番五次侵扰,逼得平王不得不“举家搬迁”,告别了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