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就在唐王朝开创盛世局面的时候,社会上的腐朽力量也在逐渐膨胀。曾经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在其执政后期因醉心于享乐,致使政事荒怠,奸臣当道。而安禄山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此人貌似忠厚、憨直,实则阴险狡诈,善于逢场作戏。就连杨国忠这样的奸臣,也要与其虚与委蛇。自他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对玄宗极尽谄媚之能事,玩弄权术于指尖,贪赃枉法,栽赃嫁祸,残害忠良。而曾经的英主却对此置若罔闻。他纵情于声色,无法自拔,终酿成了动摇大唐根基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得强盛的唐王朝从此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一次,唐玄宗对“大肚子”的安禄山开玩笑说:“你肚里究竟装了什么,竟然如此大?”安禄山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肚里装的是对唐王朝的一颗忠心。”唐玄宗听后大悦,随即封给安禄山一座华丽的府第,还让杨贵妃收他做干儿子,让他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其后,唐玄宗又在安禄山的种种迷惑下掉入陷阱,不仅将安禄山提拔为平卢节度使,而且还让他兼任范阳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如此一来,安禄山就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牢牢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当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无度,关中防卫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一下子就膨胀了起来。

公元755年,安禄山开始秘密招兵买马。他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精选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磨砺武器,囤积粮草,伺机叛乱。朝廷的一些大臣觉察到安禄山有不轨企图,多次提醒唐玄宗。可唐玄宗认为,安禄山是最忠心的臣子,谁都会叛变,唯独安禄山不会。

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又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组成十五万步兵、骑兵于河北平原发动叛乱。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官员逃的逃,降的降,安禄山几乎没有遭遇什么抵抗,就到达了关中。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后异常震怒,立即调兵遣将,增募军队,出兵平定。可这时已抵挡不住叛军的攻势,安禄山率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长安。唐玄宗被迫携杨贵妃奔逃四川。

不过安禄山还没高兴几天,便被儿子安庆绪残忍斩杀。而同安禄山一起发动叛乱的部将史思明则趁机掌权,叛军各部之间的矛盾瞬间爆发。后来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的势力自此大大削弱。

公元756年,唐玄宗三子李亨在宦官李辅国、御史中丞裴冕和朔方节度使杜鸿渐的建议下,半推半就地在灵武登上了皇位,改天宝十五载为至德元年。史为唐肃宗。他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并大赦天下。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京师长安。公元757年,肃宗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人的军队,又向回纥借到精兵四千,以其子李豫(初名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趁安史叛军内讧之际,率军一举收复了长安。

公元762年,肃宗病逝,其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代宗继位后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在陕西会合各路人马,联合讨伐史朝义。史朝义在唐回联军的紧逼下,走投无路,于林中自缢而死。至此,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而中国历史也正式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趣味链接 杨贵妃之死

长安陷落之前,唐玄宗携杨贵妃及诸皇子逃奔四川。当玄宗一行抵达马嵬驿时,皇帝的扈从部队已疲累不堪,加之饥饿使人脾气暴躁,军中有人便开始大声痛骂杨国忠、杨贵妃是罪魁祸首。随行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一箭射死了杨国忠。这一箭迅速点燃了将士们的满腔怒火,他们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驿站。陈玄礼上奏玄宗说:“杨国忠谋逆已被诛,贵妃不宜带在身边。望陛下忍痛割爱,将其正法。”突如其来的兵变让玄宗别无选择,只好命令士兵在佛堂里缢死了杨贵妃。这一年,唐玄宗七十一岁,杨贵妃年仅三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