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四海一——秦始皇一统天下
秦王嬴政十三岁继位,二十二岁开始亲理国事。作为战国晚期最有实力国家的君主,嬴政亲政伊始,就开始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计划。他听取相国李斯的建议,采取“由近及远,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韩国即成为嬴政的第一个目标。
当时韩国一个郡守投靠了秦国,此人对韩国国力、国情以及地理情况了如指掌。在其帮助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轻而易举地就将风雨飘摇的韩国一举攻破。之后,秦始皇便按计划开始进攻赵国。
当时的东方六国虽皆处于苟延残喘之际,但赵国相较其他五国,兵力尚算强劲。此外,赵国还有名将李牧坐镇。遂嬴政在兴兵伐赵时多遇抵抗。公元前229年,秦始皇趁赵国地震灾荒之际,再次发兵于赵。但赵国的城池在李牧的坐镇下固若金汤,伐赵之战僵持一年也未见转机。后来秦王嬴政效法先辈长平之战的经验,对赵国使出“反间计”,谣称李牧欲造反。赵王愚笨,竟信以为真,派人将李牧暗杀。李牧一死,赵国再无良将,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王被俘。其兄弟赵嘉逃至代城称代王,后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彻底灭亡。此时,秦已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统一北方后,秦始皇开始兴兵南征,首先进攻的就是魏国。魏国兵弱国衰,求助于齐。齐自身难保,只能置之不理。于是,在公元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攻破魏都大梁,生擒了魏王,魏国彻底败亡。
灭魏后,嬴政乘胜追击,命令李信和王翦率二十万军队进攻楚国。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国力虽不比当年,但实力尚存;此外,秦军长途跋涉攻楚,在作战能力方面可能不及在家门口等待的楚军,所以兵力应调至六十万乃上策。嬴政思考再三,认为王翦之言在理,于是又增派四十万兵士大举向楚进攻。经过数月激战,楚军死伤殆尽,彻底败亡。
曾经辉煌一时的战国七雄,只剩下了秦、齐两国。嬴政灭齐,已势在必行。从春秋至战国中期,齐国一直是战国七雄中的翘楚,可是在公元前284年,因为燕、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齐,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的齐国再没能强盛起来。所以,在秦军攻城之时,齐国未做任何抵抗便缴械投降了。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和他的文臣武将运筹帷幄、南征北战,依次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大国家,为历时半个世纪的战国时代画上了完整的句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封建王朝——秦朝。
此后,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几个世纪,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趣味链接 “皇帝”的称号从何而来?
使用“皇帝”称号,秦始皇乃千古第一人。因为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统一,所以他自认为功劳胜过先贤“三皇五帝”,于是取众贤的合称,自称为“皇帝”。我国的历史,也因出现了这个从未有过的“皇帝”而改写。明代思想家李贽誉其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