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夺位——权力斗争开启雍正王朝
康熙晚年,其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出现了“九子争嫡”的局面。各个皇子都形成自己的势力,互相攻击,明争暗斗。
康熙在位时间很长,太子党急于夺权,这令康熙既气愤又担忧。经过一系列事件后,康熙终于对太子及其党羽的行为忍无可忍,召集大臣和皇子,在木兰围场宣布废黜太子。
太子党被打压之后,皇八子党又跳了出来。皇八子智勇双全,深得人心,康熙也非常看重他。太子被废没多久,皇八子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并聚拢了一些拥护者,其中包括皇长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等。他们结党营私的行为引起了康熙的反感和厌恶。康熙对皇八子党也开始打压。
太子党与皇八子党两虎相争,而皇四子胤禛却不露声色,含明隐迹,竭尽孝心,友爱兄弟。他的这种伪装,不仅骗过了康熙,也蒙蔽了其他皇子。他们都以为胤禛不想当皇帝,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公元1698年,胤禛被封为贝勒,公元1709年,又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公元1722年,康熙病逝,胤禛继位,年号雍正。
胤禛继承帝位后,以皇八子为首的众皇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到处散布流言,制造事端。雍正为了巩固皇权,坚决排除异己。皇十四子回京奔丧,被降级软禁,后被送去守陵墓。皇八子亦被降职软禁。其他皇子有的被软禁,有的被发配、流放,只有当初支持胤禛的皇十三子和皇十七子得到了提拔。这之后,雍正又对倚功自傲的年羹尧、隆科多等人进行打压和铲除。
皇位之争使中央朝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之后,为了不再使皇子互相残杀,皇帝独自决定继承人的制度终于正式确立起来。皇帝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在密诏上,一式两份,置于不同地点——分别是立储匣内和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便日后核对。
雍正帝
雍正上台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推行密折制度;废除土司制度;严查贪赃枉法之人,整顿吏治;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以达到“抑富利贫”的目的。但雍正工于心计,行事果断,对反抗者往往斩杀不赦。他还大兴文字狱,处刑严酷。
雍正采用铁腕集权政治,做事雷厉风行,得罪人很多,因此基本上处于众叛亲离的状态。但是,他励精图治,平定青海、西藏,推进改革,为之后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趣味链接 雍正时期的文字狱
雍正时期,文字狱兴盛。无意中的寥寥数言,便会要了文人雅士的性命。
一次,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折中,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被革职。之后,雍正又派人搜查,发现在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认为其大逆不道,判以斩立决。
还有一次,有一江西考官查嗣庭出题为“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雍正认为“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言外之意是要砍掉自己的头,便将查嗣庭全家抓捕。查嗣庭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死后还遭到戮尸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