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

牛李党争——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

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夹缝中,唐王朝中央政府又出现了牛李党争,致使唐王朝的命脉如悬一线。

唐朝后期,中央政府高级官员主要分裂为两个政客集团,一称“牛党”,一称“李党”。牛党重要人物是寒门出身的牛僧孺、李逢吉、李宗闵;李党重要人物是士大夫出身的李德裕、李绅、郑罩。两党因一次科举考试而起纷争,自此以后,牛李二党冲突不断,互相讨伐攻击。而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也在“牛李党争”的攻伐,逐渐走向衰亡。

公元808年,唐宪宗亲自主持了科举考试中的制举测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题目要求考生针对当时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对策。参加考试的牛僧孺、李宗闵趁此直指时政利弊,言辞激烈,无所顾忌,受到主考官的赏识,将他们三人列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他认为考生是在攻击他,于是跑去向宪宗哭诉,说考官审查考卷时徇私舞弊。宪宗听后大怒。结果主考官以下官员均遭贬谪,牛、李二人亦在李吉甫当权期间得不到任何升迁的机会。这件事本应该到此为止,可是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却认为老爹遭受的侮辱太大,决心继续予以打击。

公元821年,唐穆宗主持科举考试,结果又发丑闻。李宗闵(牛党)和李绅(李党)都向主考官有所请托,可是发榜之后,李宗闵的请托如愿以偿,而李绅的请托落空。李德裕抓住这个机会,联合李绅向皇帝揭发主考官和李宗闵徇私舞弊,致使李宗闵被贬出朝廷。

次年,李逢吉(牛党)上台当了宰相,借故将李德裕逐出了长安,接着又向皇帝推荐了牛僧孺(牛党)共理国事,这让李德裕对牛党的恨意深入骨髓。

公元825年,牛僧孺和李逢吉对新登基的皇帝李湛深感失望,遂主动辞职,出任地方官员。此时,李德裕在裴度的极力推荐下入朝就任宰相。与此同时,李宗闵也借助宦官的力量,从地方调回了中央,和李德裕并任宰相。两党巨头,短兵相接。但是宦官撑腰的李宗闵显然占了上风,只几个月工夫,就把李德裕贬谪到西川任节度使,然后又复召牛僧孺回朝任宰相。

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吐蕃王国维州主将举城归降,使这座失陷已久、百战不克的险要物归原主。李德裕兴奋之余,立即拟具“收复失土”的反攻计划。可是李宗闵、牛僧孺为了打击李德裕,宣称:“大唐跟吐蕃和解,唯‘信’与‘诚’而已,得到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而失去信和诚,就不能立国。”他们命李德裕退出维州,交回降将。此决定一出,即刻引发举国公愤。牛僧孺被迫辞职,李德裕被征入朝,牛僧孺、李宗闵被放逐到南方。

公元847年,唐宣宗继位,任用牛党成员白敏为宰相,牛党因此又纷纷被重新起用,李党则全遭罢黜。已经年迈的李德裕又遭贬谪,这次他被赶到更加遥远的崖州,不久便忧郁而死。“牛李党争”随着李德裕的死终告结束。而大唐王朝在这纷纷扰扰和互相倾轧里变得更加混乱,政治更加腐败。

趣味链接 卷入党争的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李商隐因文才出众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令狐楚举荐,登进士第。令狐楚死后,他无依无靠,便投靠于李党王茂元幕下。王茂元因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朝廷牛李党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因此被牛党指责为“背恩”“无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一生潦倒,最终抑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