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蓝之狱——以整顿吏治为名,大肆屠杀功臣宿将
按照朱元璋的理想,他要建立的是一个以民为本、没有贪官污吏、没有横征暴敛、没有欺压百姓现象的国家。但是,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所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饱受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
这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权臣之间的钩心斗角,使得朱元璋实现理想步履维艰。为了尽快达到目的,他整顿吏治,有效地遏制了自元朝承袭而来的贪污风气;为巩固基业,加强皇权,朱元璋不惜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良将。名震古今的“胡蓝之狱”,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胡即胡惟庸,蓝即蓝玉。
胡惟庸是朱元璋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不过,自明开国后,胡惟庸树立党羽,专政擅权,渐渐为朱元璋所不容。公元1380年,“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勾结东方大海中的日本,准备在宴会上杀掉朱元璋。参考古史就可了解,当权人物决心除去某人时,就自会“有人”告发他谋反,胡惟庸对此再清楚不过了。最后朱元璋将胡惟庸“磔死”,屠灭三族。不过,这还不算完。后来朱元璋声称又“发现”了胡惟庸的新同党,命锦衣卫展开全面逮捕,包括宰相李善长等在内的两万余人皆受牵连,朱元璋将他们全部诛杀。朱元璋为此还专门命人编撰了一本书,名《奸党录》,附李善长的供词,昭告全国。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随即下令撤销中书省编制和宰相职位,提升六部为一级中枢机构,各部尚书直接由皇帝管理,皇帝亦不再设立助手,而是直接向各部发号施令。在中国政治史上占重要位置的宰相制度,从此消失。
公元1393年,“有人”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即将其逮捕下狱。蓝玉在狱中尝尽各种酷刑,最后不堪折磨而屈打成招,被磔死、灭族。后来朱元璋向天下发表了蓝玉的供词,蓝玉在供词中“承认”联合一批势力准备发动兵变。根据口供,又有一万五千人被灭族。后来,朱元璋又命人编撰了一本书,名《逆臣录》,昭告全国。
而这两次大屠杀不过是整批处死事件,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进行屠杀。像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大臣李仕鲁,皆惨遭诛杀。
趣味链接 剥皮亭
朱元璋统治时期,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都是愁容满面跟父母、妻子告别,到晚上平安回来,全家才有笑容。首都应天府如此,全国各地皆然。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或是谋反,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戒。
根据统计,中央政府副部长以下和南直隶一省大小官员,因贪污、谋反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决做苦工的,每年都有数万人。而严厉的追缴赃款制度,更使大逮捕向四方蔓延。全国中等以上人家,几乎全部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