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大清王朝赔了夫人又折兵
公元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命运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国内以往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渐渐平息,远东的国际环境也渐趋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而加上国内历经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逐渐显现出了效果。可以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中国屈辱的历史将有可能重新改写。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政府应邀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一千五百人赴朝鲜,驻守牙山。日本也出兵一万多人进入朝鲜,并逐渐包围驻守牙山的清军。是年7月25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中日战争爆发。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这就是日后对中国影响巨大的“甲午战争”。
日本对中国的领土早有占领的野心。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思想,将对外扩张定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国。为了满足其吞并其他国家的欲望,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积极扩军备战。到了1894年前后,日本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实力早已超过了清朝政府。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投入兵力二十多万人,其中包括在其他国家作战的十几万人。
中日甲午战争共经历了两个阶段。1894年7月至10月中旬,此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战场主要在黄海海面和朝鲜境内,主要战役有丰岛海战、牙山的成欢之战、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日军凭借强大的军力占领了朝鲜,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日军自此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1894年10月下旬到1895年3月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主要有辽东之战和威海卫之战。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的辽东地区,一路烧杀劫掠,清军望风逃窜。1895年2月初,日本海陆军进攻刘公岛和港内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战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巨额的赔偿。这不仅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使远东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迅速成为东方强国。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原本慢慢积累起来的一点点较好的国际声望,在甲午战争后灰飞烟灭,国势日渐颓微。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以往一向以老师自居的泱泱大国竟被“倭寇”全歼北洋水师,并且被迫割地又赔款,举国上下一片震惊。从此,中国人的自信心丧失殆尽,同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趣味链接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力求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向西方列强看齐。而“北洋水师”即洋务运动最典型的机构,亦是清政府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自“北洋水师”建立之日起,西方列强就逐渐放缓了侵略的脚步。但腐朽的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人民生活依旧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日本却通过明治维新一跃成了一个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东亚大国的中国和日本,必定要发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