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和议——南宋与金议和,岳飞含冤而死
赵构自从登上帝位以来,就日夜恐惧两件事:一是恐惧他的哥哥宋钦宗赵桓突然被金兵释放回国,那么他就要被迫让出帝位;二是恐惧民间武力和从民间崛起的将领,再发生类似“陈桥兵变”的事情,他同样也做不成皇帝。对于赵构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但又无法与他人言说。满朝文武大臣,仅一人能洞察他的心意,那个人就是御史中丞秦桧。秦桧为人奸诈,性格敏感,他抓住赵构心理上的要害,三番五次地撺掇赵构与金国和解,且暗示赵构,和解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解除帝位威胁。秦桧之言,句句都说到了赵构的心坎儿里。不久,秦桧就被赵构提拔为宰相,成为南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面人物。
公元1137年,金兵再度大举南侵。誓要雪耻的南宋军民殊死抵抗,给金兵造成了颇多麻烦。而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更是骁勇善战,奋勇杀敌,致使金兵主力节节败退。岳家军先后收复了郾城、郑州、洛阳等多个重要城池。
如此忠肝义胆的军民,想必定会羡煞历朝历代的帝王,然而赵构却并不以此为荣,反倒觉得这帮拼死杀敌的军民完全是帮了倒忙。他看重的不是雪耻,而是帝位。他认为,通过和金议和称臣,他还能勉强当上“藩王”;而金兵不服中原水土,议和后,他们定会折返东北地区,那里才是他们的大本营,到那时,他赵构依然能够坐拥中原沃土,只不过称谓不同罢了。但是南宋军民情绪如此激昂,势必会触怒金,一旦金想彻底灭掉南宋,他们定会竭尽全力办到,如此一来,国家、帝位皆不能保全。因此,前方的阻击战打得越激烈,赵构就越气愤。而岳飞更是成了赵构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他看来,拼死杀敌的岳飞,根本是在为兴兵反叛攒聚民众基础,时机一到,岳飞定会上演“陈桥兵变”的老戏。
当赵构为帝位忧心时,金人也在为是否要继续南侵而忧心。因为南宋的常胜将军岳飞给他们带来了太多麻烦。
公元1138年年初,金朝派使者递信给赵构:只要南宋愿对金称臣,金就将宋徽宗的灵柩及宋钦宗本人归还。赵构见信后大悦,他认为这次议和机会是老天给予他的恩赐。赵构回信说:若金能送还我父皇徽宗之灵柩,我宋愿议和。我兄宋钦宗自幼不服江南水土,加之年事已高,路途遥远,就不必送回了。
岳飞像
听说赵构要议和,朝臣纷纷上疏劝阻,有人甚至上疏奏请斩杀秦桧“以谢天下”。然而赵构心里却想:应该斩杀岳飞“以谢天下”才对。此时,岳飞正在北方战场乘胜备战,对“议和”一事不以为然。
是年,赵构派秦桧出使金朝议和,立即遭到朝野主战官员的强烈反对。张俊先后五次上疏,反对议和;韩世忠也数次上疏,奏请拒绝议和,并且表示愿意捐躯报国,与金军决一死战。但是,赵构依然一意孤行,听不进半点劝阻。
当岳飞带兵挺进到朱仙镇时,议和已进入重要阶段。岳飞日夜不忘迎还二位被俘皇帝的决心,使赵构憎恶至极。于是,赵构命令岳飞撤退,并在一天之内,连续颁发十二道命令,每道命令都用“金字牌”送达(金字牌送达的命令,驿马每天飞奔二百公里),用以造成沉重压力,使岳飞不能反抗。岳飞在接到第十二块金字牌时,他不能不退,否则就是叛变。他向拦在马前恳求不要撤退的民众垂泪说:“十年准备反攻,呕尽心血。而今一天之内,化为乌有。”
公元1139年,秦桧代表宋高宗赵构拜受金朝诏书,接受“议和”,从而将南宋降格为金朝的藩属国。宋帝向金帝称臣;金朝把山西、河南等地“赐”给宋朝;宋朝每年向金朝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归还宋徽宗的棺木。这次议和活动史称“绍兴和议”。
“议和”结束后,赵构、秦桧不仅庆祝投降成功,还对百官加官晋爵,大赦天下。但岳飞、韩世忠、张俊拒不受赏。赵构愤怒之下,解除了他们三人的兵权。他问秦桧该怎么处罚岳飞,秦桧立即会意,知道赵构想要斩杀岳飞。他想了想,也想不出岳飞犯有什么罪,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岳飞。
岳飞死后,宋、金双方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赵构终于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开始守着半壁江山,重新做起了太平梦,过着花天酒地、腐朽奢靡的生活。
趣味链接 秦桧只是帮凶
岳飞死后,人们在杭州西湖边为他修筑了一座坟墓。墓前跪着用生铁铸成的四个塑像:秦桧、秦桧的妻子王氏和担任审判法官的万俟高、张俊。这四个铁像,一直到现在,仍跪在那里。游客们每经过此地,都能想起那段历史。其实,岳飞之死,秦桧并不是主凶,而只是帮凶。在封建专制政体下,人们不敢公开指责主凶赵构,这也是历史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