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

合纵连横——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

战国中期,大国之间已不是单纯为争夺、吞并弱小国家而战,而是为自身存亡而战。国力较雄厚的国家,力图削弱或是吞并弱小国家以强大。而实力弱小的国家为求生存,被迫联合以抵抗大国侵略。一旦抵抗失败,他们又纷纷转投强国以求自保。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于战国中期应运而生。

公元前323年,在魏国犀首公孙衍的运作下,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以抵御齐、楚。这次运动可看作战国时期第一次“合纵”。结果“五国合纵”仍然不能与齐、楚两国相抗衡,遂魏惠王对“合纵”政策产生了动摇。这时秦相张仪看准时机,向魏惠王伸出了橄榄枝,他建议魏惠王接受“以魏合于秦而攻齐、楚”的“连横”策略。魏惠王并不愚笨,“以魏合于秦”,实际上是要魏国做投降于秦的带头羊,魏惠王当然不肯从命。秦惠文王为逼迫魏国就范,出兵攻打魏国。此举令魏惠王以及东方各国感受到了秦国的巨大威胁,于是再次按照公孙衍的“合纵”策略,联合成了一个“防御”集团。

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合纵”策略下,东方五国——楚、燕、韩、赵、魏联合进攻秦国。由于各国的利害关系不同,大家各自心怀鬼胎。而楚、燕两国因地处偏远,对合纵并不热心,所以并没有派兵参加联合军事行动。因此,实际上只有韩、赵、魏三国与秦军交战。联军一直打到函谷关。次年,秦国庶长樗里疾大败韩、赵、魏三国军队于修鱼,斩杀八万人。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以失败告终。此后,秦国不断地进攻三晋,迫使韩国屈服。魏国的内政也受到了秦国干涉,并按秦国的意愿将公子政立为太子。之后,秦国把精力放在了经营后方,暂时停止了对东方五国的军事进攻。

公孙衍发起的五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但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后,由于兼并战争的日益激烈,各大国间的这种合纵、连横外交斗争及军事结盟不断出现。

趣味链接 秦王灭巴、蜀

东方五国伐秦失败后,除了齐国以外,秦国再无大敌,因此秦王的气焰更加嚣张。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接受将领司马错的建议,插足巴、蜀两国之间的矛盾,掀起了征战巴蜀的战争。经过一系列斗争,秦相继灭掉了蜀国和巴国,获得了巴、蜀地区,这为日后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