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大清王朝统一关内

三藩之乱——大清王朝统一关内

清军入关后,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官来进行征战。后为了平定南方,并奖赏有功之臣,顺治分封了三位藩王——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都手握重兵,互相扶持。到了康熙初年,已然成为“国中之国”,渐渐成为朝廷的隐患。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的实力最强。他总揽云贵大权,可以随意替补官员。吴三桂还私自筹钱、开矿、设立税卡,完全不把清政府放在眼中。

公元1673年,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并让儿子尚之信袭爵。康熙准其退休,却要削其藩王称号,更不准其子袭爵。此令一出,震惊了吴三桂和耿精忠(耿仲明之孙)。他二人假意联名退休,以此试探康熙。果然,康熙对他们采取了和尚可喜一样的态度

康熙的决定引起了众臣的反对,他们担心朝廷会得罪三藩,引起叛乱。但康熙却认为吴三桂蓄谋已久,不如趁早除之。

公元1674年,吴三桂杀掉康熙派去的钦差,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发动叛乱。吴三桂盘踞西南,许多不满清政府统治的人纷纷加入他的大军。耿精忠很快也响应叛乱。公元1675年,吴三桂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便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五个省。公元1676年,尚可喜病逝,尚之信也起兵反清。战乱渐渐扩大到广东、江西、陕西、甘肃等省。

同时,北京城内自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蒙古察哈尔部王子布尔尼等人也趁机反清。形势异常危急。

但康熙临危不乱,派兵阻击湖南、四川之叛军,固守江西;同时派精锐部队攻打耿精忠。公元1676年,耿精忠投降。由于康熙军事部署得当,策略运用灵活,到了公元1677年,局势渐渐扭转。清军倾全力进攻湖南,收复了大片被占地区。在此期间,尚之信一直采取观望态度,后被康熙赐死。

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匆匆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吴三桂忧忿而死,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贵州。公元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服毒自尽。至此,历时八年、席卷十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康熙将清初制定的圈地、逮捕逃人、迁海等加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法令予以废除或放宽,对兵乱区采取了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的措施。至此,清政府才真正统一了关内,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开发边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趣味链接 《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政府签订的唯一一份平等条约

顺治年间,沙俄势力大举向我国黑龙江以北地区进犯。公元1685年,康熙派遣将军朋春率军,与萨布素会师后进军雅克萨,并获得胜利。后俄军退到尼布楚时,援军到达,重新攻占雅克萨。次年,康熙令萨布素等率所部二千余人,再次进攻雅克萨,又获得战事胜利。之后,沙俄政府派使臣与清政府议定边界,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是清政府反击沙俄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有力地回击了外族对中国的入侵。同时,《中俄尼布楚条约》也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唯一一份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