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列国林立、战事频仍的时代行将终结

长平之战——列国林立、战事频仍的时代行将终结

赵惠文王虽是年幼继位,但在赵国历史上,他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君。赵惠文王在位时,赵国人才济济,如廉颇、蔺相如、赵奢以及从燕国来归的乐毅父子,都得到了重用。由于用人得当,加之赵武灵王之前进行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成功,使得赵国逐渐国富兵强。至赵孝成王继位时,赵国已经超越魏、齐等国,成为中华大地上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当然,赵之兴起,着实成了秦国的大患。当中原各国逐个被秦攻伐、吞并后,赵国自然成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而赵国同样具有统一中原的野心和实力,秦、赵之间不可避免爆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其后又派大将白起攻占了韩国野王城,完全截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国都的联系。韩国想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作为求和的礼物,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请赵国发兵占领上党郡。

赵国的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等大臣的劝说下,接受冯亭的献地,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于是,赵国军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上党郡。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以防御秦军的进攻。

秦国挖空心思经营了这么久,结果却被赵国坐收渔翁之利,当然心有不甘,于是立即派大将白起和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进攻长平。于是,一场春秋战国以来最为血腥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久经沙场、足智多谋的老将廉颇深知秦之军力虽强,但远道来攻,定希望速战速决,于是采用“坚壁高垒、坚守不战、以逸待劳,消耗秦军,后再突击”的策略。双方相持三个月之久,秦军寸步难行,战局一时胶着。赵孝成王看到廉颇只守不攻,大为不解,情急之下,多次派人督促廉颇出战。秦国那边更加着急,他们深知“久战不决,于己不利”的道理,于是在情急之下,使出了阴招。

秦相范雎派人到赵国广散谣言说:廉颇打仗畏首畏尾,秦人对其并不惧怕,最怕的是赵括。愚蠢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派赵括取代廉颇为统帅,继续与秦军作战。

赵括乃赵国前大将军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但却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赵括被任命之后,其母苦求赵王收回成命,但顽固的赵王根本听不进妇人之见。赵括遂临危受命赶赴长平。

赵括上任后,彻底改变了廉颇原来的作战方针,坚决要和秦军正面冲突。秦王听闻赵括迎战,大喜之余密令白起佯装败走,引赵括率军追杀,在赵军追赶途中的两侧设下埋伏。赵括不知是计,带着赵军拼命追赶,结果被白起事先埋伏的精兵从侧面截断。赵军被分成了两段,被秦军围困。无知的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但为时晚矣。

秦昭襄王乘胜追击,亲自出战,征全部十五岁以上壮丁,支援长平前线,并阻击赵国援军,切断赵军的粮草。赵军被围困四十六天,粮尽援绝,以致士卒相食,被迫分成四路轮番突围,结果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自率军突围,被秦军射死。

赵军失去主帅,更是乱作一团,数十万之众投降于秦。白起认为,赵国士卒反复无信,于是除将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归赵国报信之外,其余的四十多万赵国的战俘,皆被残忍活埋。这次战争,秦军前后共斩杀赵国士卒达四十五万人。

经过这次惨痛的失败,赵国国力大损,从此衰落,再无力在军事上同秦国相抗衡。而秦国却从大获全胜中获得了暴利,不但增强了国力,还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在长平之战后的四十年里,秦军不断征战,先后攻伐魏、楚等国,统一之势不可当。战事频繁的战国年代行将终结,中华大地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趣味链接 窃符救赵

公元前258年,秦军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乘胜追击,包围了赵都邯郸。面对凶残秦军的疯狂进攻,赵国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都城,并一直坚守了两年多,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57年,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看到魏国派兵救赵,秦国发出狠话来:魏若救赵,秦灭赵后就立即进攻魏国。魏王对此惧怕不已,命令晋鄙暂时驻军观望。赵国的情况命悬一线,魏王之弟信陵君无忌听从侯嬴之计,通过魏王的宠妃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得调军兵符,带勇士朱亥前往魏军大营。但晋鄙怀疑兵符的真实性,拒不交出兵权。无奈,信陵君就命朱亥杀死了晋鄙,然后亲率八万精兵救赵。这时,楚国的春申君也率楚国的援军赶到。三国军队里应外合,大败秦军,邯郸之围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