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迁都——帝都改迁,政治中心北移
朱元璋称帝时,以应天府为都城。当时朝中有几位大臣建议他趁“新开纪元”为机,重新考虑建都,但朱元璋认为新建都城,耗费太大,所以没有采纳。
朱棣继位后,对都城应天府潮湿多雨的天气很不适应;并且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已退至漠北,长江岸边的应天府,离重要的北部边陲过于遥远,已逐渐失去了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因此,另择都城的建议再次被提出。当时很多大臣主张在农业发展良好的关中建都,有的主张在底蕴深厚的洛阳或开封建都,而朱棣从心里想把都城定在北平。因为北平是朱棣的藩地,是他辉煌事业的起点,也是他打江山的大本营。
当年朱棣以燕王身份就藩北平后,积极参与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征战,几次深入塞北,冲锋陷阵,后又节制诸王,联结九边,逐步成为统率北方军队的最高统帅。朱棣在北平苦苦征战了二十年之久,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此外,朱棣的部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些猛将、谋臣皆来自北平,因而得到皇帝位后,他一心想要再次回到北平。
明成祖在与诸多大臣认真商讨后,开始倾全国之力建设新都,并且亲自三次巡查,指导都城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日夜赶工,新都终于正式建成。朱棣将其更名为“北京”,并于1421年携皇亲贵族、文武百官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就成为明清两朝的都城,并成为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趣味链接 迁都之议
朱棣迁都北京后不足三个月,新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发生了火灾。古人都较为迷信,朱棣以为这是上天对他迁都之举的谴责,遂惶恐间采取了一些补过的措施。如下诏罢去不便于“民和”的事务,免去受灾地方一年的田粮等;同时他做出虚心纳谏的姿态,下诏求直言。百官信以为真,纷纷应诏上书,其中一些家在南方的大臣不习惯北方的气候,遂借机上书批评迁都,意思是火灾都是迁都惹的祸。这一下戳到了朱棣的“痛点”,他一怒之下,将赞成迁都和反对迁都的大臣都罚跪在午门之外,让他们双方辩论。后来,户部尚书夏元吉为稳定局面,主动将责任承担下来,迁都之议才得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