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中兴——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明代多产暴君,纵观大明历史,仅有仁宗、孝宗两位仁君。
宪宗朱见深毕生沉迷于神仙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他们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又与宦官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致使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病逝,享年四十岁。其第三子,年仅十七岁的朱祐樘继位,年号弘治,是为明孝宗。
宪宗死后,留给儿子孝宗的,除了一个紊乱的朝庭,还有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对于这些情况,当孝宗还是皇太子时,就已十分了解。
孝宗为人恭俭温和,开明有礼。他继位不久,就开始着手改革弊政。
明孝宗首先从内阁开始,将朝廷中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以及当年由于直言劝谏而遭贬的官吏王恕、怀恩、马文升等,都被孝宗重用。这无疑给黑暗、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除此之外,孝宗特别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明弘治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公元1489年,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率领五万人抗洪抢险。公元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治理苏松河道历时近三年,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明孝宗画像
孝宗皇帝在位十八年,选贤任能,抑制官宦,勤于政务,使得朝序一片清宁。而他又倡导节约,与民休息,使得明朝的经济重新走向了繁荣。因此,史学家将他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弘治中兴”。
趣味链接 孝宗的临终遗言
公元1505年,三十五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虽伶俐,但年少,又好逸乐,请诸卿好好辅佐,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他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