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匈奴灭西晋
汉朝以来,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等,经常招引和强制原居住在西北、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当时通常将其称为“胡人”。至西晋时期,这些胡人已入居关中以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国首都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
八王之乱后,西晋王室分裂,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军力迅速衰退。而就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胡人也趁机起兵反晋,其中尤以匈奴首领刘渊起兵最早。
公元304年,刘渊在匈奴贵族的支持下,于离石建“汉”,自称汉王,举兵反晋。胡、汉各族很多人都愿意归附他,遂刘渊兵力激增,很快就攻占了太原、平阳等地。
随着刘渊势力的扩大,鲜卑酋长陆逐延、氐族酋长单征以及羯族小帅石勒等人都纷纷归附刘渊。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公元308年,刘渊正式称帝,立长子刘和为太子。
刘渊称帝后,加快了对西晋的进攻步伐。公元309年夏天,刘渊派子刘聪率军进攻洛阳。刘聪长驱直入,击败了西晋平北将军曹武率领的大军,进抵离洛阳只有一百里的弘农郡宜阳城。获胜的刘聪有点骄傲轻敌,被弘农太守垣延夜袭得手。匈奴人伤亡惨重,刘聪不得不撤军回都。不久后,刘聪再次率领大军进攻洛阳,又遭到了晋军的拼死反击,被迫再次撤退。
公元310年,刘渊病死,太子刘和继位。刘和生性多疑,继位没多久就打算对手握兵权的刘聪等人下手。刘聪自不会坐以待毙,他携十万大军挥师反叛,一举攻入平阳,杀死了刘和,自立为帝。
当时西晋在位的皇帝是晋怀帝,而真正掌握大权的是司马越。司马越不但没有抓住匈奴内乱的时机整顿军务,夺取失地,反而带着洛阳城中仅有的四万精兵奔逃而出,把晋怀帝丢在了洛阳。刘聪得知司马越出逃的消息后,立即派大将石勒千里追击,彻底消灭了西晋最后的这支武装力量。
公元311年,刘聪派刘曜率军向洛阳发起了最后攻击。当时洛阳城中守军不过千人,且城中缺粮,百官逃亡者十之八九。刘曜率领的匈奴大军很快就将其攻陷,晋怀帝被俘。当时的洛阳简直成了人间地狱,刘曜带着凶暴的匈奴士兵焚烧宫庙,奸污嫔妃,大肆屠杀官吏。西晋至此灭亡。
因为这次惨绝人寰的变乱发生在永嘉年间,所以历史上将其称为“永嘉之乱”。
趣味链接 东晋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而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各少数民族的上层阶级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格局中建立起了十六个政权,它们分别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史称“十六国”。
由于北方的“十六国”与南方的“东晋”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长期对峙,互有攻伐,遂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东晋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