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水之战——天真宋襄公的霸主之梦终破灭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齐国。齐桓公死后,其五子争位,造成齐国内乱。最后宋国国君——宋襄公出面,将齐国内乱平息,并立公子昭为王。公子昭即齐孝公。但此时的齐国,已不能与桓公在位时同日而语,民心、军心因内乱而涣散,财力、武力亦因内乱而虚损,遂齐国的霸主之位不复存焉。而其他国家此时正蠢蠢欲动。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后,自信心爆棚,不仅自恃为中原霸主,还特意召开诸侯联盟大会,欲趁机确立自己的盟主之位。但是他的霸主之梦从未得到任何诸侯国的支持,诸侯们普遍认为骄傲自大的宋襄公迟早会引火烧身。
联盟大会召开之日,除齐国外,其他诸侯国都来了。这令宋襄公大为满意,霸主之心更加膨胀。但在确认中原盟主之时,楚成王和宋襄公争执不休。当双方争论陷入胶着之势时,楚成王的随从突然脱去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将宋襄公拘押了起来。其他诸侯对此视而不见,表示默许。
虽然楚成王没过多久就将宋襄公放了,但宋、楚两国还是结下了仇怨。公元前638年,与楚国结盟的郑国开始反对宋襄公。宋襄公对被楚拘押一事一直怀恨在心,没想到区区郑国竟然也敢蔑视宋国,宋襄公大怒,决定攻打郑国,同时还楚以颜色。楚国当然不肯袖手旁观,于是马上发兵救郑。宋国大司马力劝襄公理智,但襄公却对此置若罔闻,执意决战。
双方终于在泓水交锋。宋军先到,在一边的河岸布好了阵势。楚军后到,决定渡水与宋军开战。在楚军渡河之际,大司马认为应该趁机进攻,襄公没有同意,认为这非仁义之师所为。楚军渡水后,正在布阵之时,公孙固又请宋襄公趁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机发起进攻,宋襄公又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他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由于楚军实力强大,激战后,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军队全部被歼,襄公本人亦身负重伤,他的“仁义之师”成了笑柄。
战后国人皆怨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他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伤驾崩。
泓水之战后,宋国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再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
趣味链接 齐桓公之死
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重。御医常之巫堵住宫门,筑起高墙,隔断了宫内外联系,将桓公软禁于宫内,致使桓公病死。常之巫、易牙等人欲立公子无亏为新君,其他五子不服,相互征伐。易牙等人的手段很是毒辣,他们杀了大批官员。公子昭见势逃往宋国。由于齐桓公死后,儿子都忙于夺位,他的尸首竟然无人理会,长达两个多月无人收殓,尸体长的蛆虫爬满屋内、屋外,三个月后才被发丧。可怜一代霸主下场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