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农民起义的新篇章

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农民起义的新篇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彻底从“天朝上国”的梦境中惊醒,鼎盛时期一去不复返。《南京条约》要求割地赔款,腐朽的清王朝根本无力应付如此繁重的战争赔款,遂皆以捐税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国人一片愤慨,而一直潜伏在民间的反清社会组织,也在这时活跃起来。

清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愈加严重,千万农民流离失所,清政府不仅不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寻找种种借口增加赋税。腐朽的清王朝令广大农民失望至极,他们纷纷加入了反清组织——“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领袖是广东花县人洪秀全。他曾多次应考不第,又目睹清廷的腐败,遂对大清王朝失去了信心。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与儒家学说结合起来,创立了反清组织“拜上帝会”。为了吸收更多会员,洪秀全与同乡冯云山辗转到广西桂林一带传教,结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拜上帝会”声势日益浩大,人数与日俱增。

公元1848年9月,洪秀全编写《太平天日》一书。在书中,他宣扬“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上帝为“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人人是“天生天养”;凡拜上帝的人,“日日有衣有食,无灾无难”。“拜上帝会”的出现,让生活无所依靠的民众似乎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公元1851年,广西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饿殍遍野,饥民流离失所。洪秀全利用这个机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聚众起事,建立了“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太平军“蓄发易服,头包红布”。太平天国运动自此拉开了序幕。

太平军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目的,斗志非常昂扬。1851年,他们攻占了广西永安州。之后太平军在永安州休整了半年多的时间。其间,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诏令诸王皆受东王管制。此外,洪秀全还建立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推行自创的历法——《太平天历》。

公元1852年,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全州遭遇清军江忠源部拦截,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伤重死亡。随后,太平军入湖南省,克道州、郴州。湖南群众约五万人踊跃参加太平军,充实了太平军的实力。太平军进攻长沙,西王萧朝贵战死。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兵已增派兵力,太平军进攻近三个月未果。后太平军撤出长沙。次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太平军人数增至五十万人,而这亦是太平军攻克的第一座省城。之后太平军一鼓作气,攻下南京。清政府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太平军将南京改名“天京”,并在此定都,正式建立起了反清农民政权。

太平天国洪秀全玺印

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十天,清提督向荣率领清军从广西一直尾随到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了江南大营。半月后,清政府又派出钦差大臣琦善所率的清军在扬州设立江北大营。洪秀全显然是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顾威胁,派出大部分主力军与清军进行北伐和西征。

而此时他面对的清军已不是当年地方上的清军,而是大清政府的精锐力量。这批“精英”虽然无法抵抗英军的大炮、洋枪,但是对付一大帮“造反”的农民,还是绰绰有余。太平军在清政府“江南、江北”的战略夹击下,节节溃败,损失惨重。

然而,在这种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本应团结起来共同反清的太平天国领导层,竟然发生了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等人皆死于内部争权夺位中。内讧致使太平军的士气大落,战斗力严重削弱。

公元1864年6月,清政府趁太平天国内乱之机,勾结欧洲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洪秀全病卒。在清军和外国军队的围攻下,天京失守。自此,太平天国,这个公开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彻底宣告灭亡。

尽管太平天国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却揭开了中国农民起义的新篇章,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灭亡的进程。而它所宣扬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斗志,为以后的辛亥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趣味链接 对太平军的蔑称

因清朝推行“薙发易服”,太平天国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剃发、不结辫,反而还披头散发。故太平军一众被清军称作“长毛”,清廷蔑称其为“长毛贼”“毛贼”“发贼”“发逆”,等等。又因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是粤省花县人,遂清廷当局亦蔑称其为“粤贼”“粤匪”“粤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