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大唐王朝的丧钟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相互交织在一起,致使晚唐后期的政治极为腐败,百姓极为困苦。当时有人上书指出:富人拥有弥望之田,穷人却无立锥之地。即便是这样,苛捐杂税依旧有增无减。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识之人尖锐地指出:百姓有八种苦难而无丝毫快乐,国家有九种破败理由而无任何维持的道理。这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农民起义的大风暴呼之欲来。
公元873年,唐懿宗病逝。朝中宦官拥立年仅十一岁的懿宗第五子李儇继位,是为唐僖宗。是年,关东地区相继遭遇旱、涝灾害,广袤关东大地,颗粒无收。农民只好采摘蓬籽磨面,再掺杂树叶充饥。道路两旁皆是饿死的饥民。即便如此,唐朝官吏仍逼迫百姓缴税、服役,百姓走投无路,只好揭竿而起。
黄巢,曹州冤句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善骑射、通文墨。虽多次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转而对时下社会充满愤恨。时值王仙芝起兵造反,黄巢便迅速起兵响应。
全国各地的起义战相继打响,大唐王朝的丧钟就此敲响。
王、黄二人的起义军在连克多处州县后,规模迅速壮大。朝廷即刻诏令五大节度使进攻起义军。而王仙芝和黄巢则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与强敌周旋,致使唐军兵力分散,无法组织集中进攻。当起义进程过半时,王、黄二人因意见相左而分道扬镳。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黄巢的作战信心,他继续与唐军周旋于山东、河南一带。
公元878年,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王仙芝死后,其多数部将投奔黄巢,拥戴黄巢为王。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亲率十万起义军打过长江,连续攻下多座城池,最终占领了广州。此时的起义军人数已经发展到六十万。
公元879年,黄巢在广州发布北伐檄文,历数朝廷罪恶,然后大举挥师北上。公元880年,起义军渡过了淮河,向西北进军,一举攻下东都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归降。紧接着,黄巢又攻下了潼关。消息传到京师长安后,朝廷立刻陷入恐慌。平日嚣张跋扈的宦官纷纷逃窜,而失魂落魄的唐僖宗则在大宦官田令孜和几百名禁军的庇佑下,逃到了四川。
不久,起义军占领长安。黄巢率威武雄壮的大军浩浩荡荡进入长安。长安百姓听闻黄巢进城,夹道欢迎,观看起义军军容。当年,黄巢在长安继位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但是,大齐政权建立后不久,黄巢及起义军首领就开始骄傲自满。他们麻痹轻敌,没有乘胜追击唐王朝的残余力量,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根据地,这给唐军留下了喘息之机。缓过神来的唐僖宗从各地调兵遣将,不但请来了沙陀贵族李克用的四万大军协助镇压齐军,还成功诱降了齐军大将朱温。
从公元881年到公元883年,齐军被唐军围困在长安整整两年。城中粮食缺乏,兵民疲累。在处境越来越艰难的情况下,黄巢率领十八万兵将撤出长安,向东转移。但在陈州一线,又遭遇唐军的顽强攻击。双方交战将近三百天,齐军被唐军层层包围,伤亡惨重。
公元885年,尚让、葛从周等部分齐军将领投降唐朝,致使齐军的兵力大为削弱。不久后,在李克用和朱温的穷追下,黄巢率残部撤离泰山狼虎谷,最后自杀身亡。刚刚建立的大齐政权就这样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黯然”退出。
趣味链接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是黄巢数次赶考不中后的一首言菊诗,是作者借诗言志的真实写照。诗中的菊花气势凌厉,杀气腾腾,惊人心魄。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表现出不可遏制的反叛、愤怒、仇恨,充满了令人生畏的杀机。它反映出作者要推倒现实,重整天下并凌驾万物的雄心壮志。应该说,这也是黄巢作为农民领袖最终杀向长安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