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吴——动乱年代的南方政权
在唐末的藩镇混战中,“高才捷足”的杨行密崛起于淮南民间,后转战于长江南北,开创了南吴基业。
唐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杨行密乘势集结民众,发动兵变,占领了庐州。唐朝廷为息事宁人,给了他一个小官职——庐州刺史。这是唐朝廷瓦解农民起义的惯用手段。
升任为庐州刺史后,杨行密归淮南节度使高骈所管。当时高骈年迈昏庸,治理无能,淮南一带连年饥荒,百姓生活贫困,这让杨行密愤懑不已。他准备起兵造反。说时迟那时快,毕师铎、秦彦先于杨行密发动了兵变,将高骈和其亲信吕用一并杀死。这给杨行密省去了很多麻烦。后来,杨行密以“为节度使复仇”为名,集结各方力量,将毕、秦二将围截斩杀。其后,他自封淮南节度使,后又将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大片区域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公元897年,朱温大举南侵,杨行密派手下大将朱瑾、张训迎战,大败朱温。此后朱温将心思全放在了北方战场,无心南下。
公元902年,傀儡皇帝唐昭宗因惧于朱温实力,剑走偏锋,试图集结南方各节度使的力量,对朱温造成压力。杨行密因此获益,被唐昭宗封为“吴王”,统治以淮南为主,包括江西、湖北等部分地区在内的二十七个州。杨行密由此名正言顺地当起了地方的“自在王”。
公元905年,杨行密病死,其子杨渥继任吴王。杨渥对天下局势及百姓疾苦半点兴趣也无,只喜欢游玩作乐。这就给了手握兵权、觊觎“吴王”之位的将领以可乘之机。
公元907年,杨渥手下大将张灏、徐温兴兵叛变,杀死了杨渥。也就是在这一年,大唐王朝也走到了尽头,朱温于开封称帝,建立了后梁政权。但南方各割据势力并不承认后梁政权,他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开辟新王朝。
公元908年,徐温将张灏杀死,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即吴王位。但徐温不鼓励杨隆演称帝,也不交出自己手中的军权。因此,杨隆演即使贵为吴王,也只不过是徐温手中的棋子、众人眼中的傀儡罢了。
公元920年,杨隆演郁郁而死,徐温又拥立杨隆演之弟杨溥继位。公元927年,徐温病逝,杨溥在徐温的养子徐知诰的默许下,正式称帝,是为吴睿帝,定都扬州。杨溥追尊父亲杨行密为吴武帝,兄长杨渥为吴景帝,杨隆演为吴宣帝。
公元937年,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都金陵,史称“南唐”。统治江淮地区近四十年的南吴自此灭亡。
趣味链接 十国
五代时期的中国形势,实际上是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代;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则产生了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