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建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王朝的建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王朝的建立,到底是始于禹,还是始于启,一直争议不断,但“世袭制”最后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正式确立,确是到启时才完成。因此,夏王朝的建立应包括禹、启两代。在此之前,夏族还有一段更长的历史

夏族是活动于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一个古老部族,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族首领是鲧。当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鲧临危受命,被推举为治水领导。由于治水方法失当,鲧被舜流放。禹是鲧的儿子,鲧失败后,禹受命,继任治水的工作。禹改进其父的治水方法,疏导河流,终将水患解决。

治水后,夏部族势力逐渐增强,而舜对禹的能力与胆识倍加赏识,特派禹去讨伐三苗。禹不负众望,屡败三苗,最后驱逐三苗于丹江与汉水附近。

成功治水加之讨伐三苗的胜利,使夏部族的威望大涨,而禹也得到了包括舜在内的所有首领的青睐。当舜年老时,大家一致推举禹为继承人,禹遂践首领之位。

禹继位后,大会诸部落首领和众多邦国君长。因禹治洪水的创举远传天下,遂众首领及邦国君长皆以玉帛相见,对禹行臣服礼,甘愿成为禹统治下的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涂山之会”,亦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的政治基础。

禹年老时,也效仿尧、舜推行禅让制。他曾推举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然而皋陶没有等到禅让,就病故了。后来禹觉得自家势力已足够称霸于世,遂有自立王朝的打算。但为了表示对“禅让”的尊重,他只能暂命伯益为继承人,暗中则培养其子启的党羽,希望启能一统天下,建立王朝。

禹死后,伯益按照禅让的传统,躲起来表示谦让,由各氏族部落进行推举。然而多数部落在禹、启父子多年的笼络下,都不拥戴伯益。尴尬至极的伯益只能孤注一掷地将启拘禁。后来启设法逃脱,并亲自率兵讨伐伯益,将其杀掉。最大的障碍一经扫除,启便名正言顺地继承了首领之位。

夏启

启继位后,在钧台大宴各部落首领,以期大家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的做法大为不满,坚决不出席。出于对权力的维护,启调动军队对有扈氏进行征伐。两军在甘地展开决战。最后有扈氏大败,其士兵皆被启所诛杀,而族众亦沦落为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之战”。这次战争使启的专制政权得到了巩固。在这次战争之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历史也从“公天下”的时代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趣味链接 夏后氏百官

夏朝建立后,王成为最高统治者,王以下设百官,故史籍中有“夏后氏百官”之说。百官分别掌管农业生产、军事、膳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