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范仲淹革新失败
宋太宗赵光义后,宋真宗赵恒(997年~1022年在位)、宋仁宗赵祯(1022年~1063年在位)、宋英宗赵曙(1063年~1067年在位)相继继统,北宋立国及于百年。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北宋王朝的各种弊端逐一显露出来,其最集中的体现则是时人概括的“积贫”“积弱”。
“积贫”即财政危机,“积弱”即军力衰弱不振。而造成“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就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
宋真宗时,官员队伍人数激增,严重超编。从宋真宗初年到宋仁宗中期的四十年间,官员人数从九千人增至一万七千人;至英宗时,达到了两万四千人。冗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官僚机构职能交叉,又常因人因事而添设。
随着官员人数的激增,士兵的数量亦恶性膨胀。宋太祖时期,禁军大约有二十万人;至宋太宗时,增长至三十万人;至宋仁宗时,禁军已达八十多万人。
冗官、冗兵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加之财政管理不善,机构重叠等,皆致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宋真宗至宋仁宗前、中期,财政尚能应付,到宋仁宗后期至宋英宗初期,就出现了赤字,且年年亏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宋廷虽斥巨资养兵,对外还被动挨打,屡战不胜。宋夏历时良久的战争,宋军实力虽远胜于西夏,然而却是“师唯不出,出则丧败”。
然而无论是冗官、冗兵,还是冗费,最终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因此,农民起义亦在这一百年间从未间断过。
当历史的车轮驶至宋仁宗庆历年间时,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发展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北宋统治集团中以宋仁宗为首的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若不采取措施来缓和矛盾,北宋的统治便会落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向宋仁宗进呈《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地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宋仁宗非常赞同,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主要以打击“三冗”为目标,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做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官僚阶层。因此,上层贵族集团一致指责范仲淹等人私结朋党、滥用职权,反对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因此“新政”推行了仅一年,范仲淹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而宋仁宗亦迫于压力,只得将已颁布的相关法令全部取消。
趣味链接 忧国文人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在《岳阳楼记》中留下了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话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也是范仲淹一生的座右铭。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带他改嫁朱姓人家。范仲淹从小的生活十分艰苦,虽经常食不果腹,但他仍刻苦学习。有时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困得睁不开眼,就用冷水泼脸,振作精神,继续攻读。二十六岁那年,范仲淹终于考中进士,开始了为官生涯。但范仲淹不管做任何官职,皆以关心民间疾苦,为民兴利除弊为要务。他对国家政治深感忧虑,多次上书指斥官场积弊,提出革新政治的建议。最后因庆历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利益而被贬数次,最终于江苏徐州病逝,享年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