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一百余年兴盛史
公元1735年,雍正帝驾崩。其第四子爱新觉罗·弘历继位,是为清高宗,年号乾隆。
乾隆帝自二十五岁登基,至八十五岁退位,退位后还当了三年的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帝上台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使得雍正在位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得以缓解;在经济方面,乾隆帝通过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等政策,使得大清王朝的农业发展十分迅猛,经济亦是达到了空前繁荣;在军事方面,他多次派兵镇压西部少数民族贵族起义,不仅平定了新疆地区的大小和卓叛乱,还阻击了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加强了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的帝国;在文化方面,他亲自组织大臣编修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外交方面,乾隆帝对周边属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因此边境处鲜有战事发生。此外,乾隆帝六下江南,体察民情,广纳天下人才,亦成为传颂至今的佳话……
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史不难发现,在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到乾隆帝禅位的这一百余年时间里,清王朝无论是人口、土地、经济、文化,还是军事实力都达到了极盛,比前朝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后世皆称这段历史时期为“康乾盛世”。而在这一百余年的盛世中,仅乾隆一帝便“贡献”了六十余年。因此,纵使其统治“败笔”虽有,但以“一代明君”冠之亦名副其实。
趣味链接 文化底蕴深厚的清朝皇帝
对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而言,良好的文化修养,对其充分发挥君主的作用大有裨益。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虽出身边疆少数民族,但是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优质的教育,文化素质都很高。
康熙帝一生以好学著称,凡古代经史名著,多曾用功钻研;诸子百家、明贤诗文,亦皆广泛涉猎。此外,他还对农学、医学、气象具有浓厚的兴趣。雍正帝不仅通晓经史,还对佛、道之学深有研究。乾隆帝擅长诗文字画,诗文著作以及题字遍布天下。此外,他还在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因此,前代王朝不时出现的昏庸、暴虐的君主,在清朝并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