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和议——南宋与金的第二次屈辱对话
绍兴和议以后,宋、金两国的和平岁月共维持了二十年。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宋、金之间的和平,最终被完颜亮打破了。
完颜亮是金朝第三任皇帝金熙宗的宰相,生活俭朴,对人谦恭,受到举国尊敬。然而,在他俭朴、谦卑的外表下,却潜藏着巨大的野心。公元1149年,完颜亮趁金朝内乱之际杀掉金熙宗,自立为帝。当“权力魔杖”到手之后,他那一向艰苦克制的权力欲就全部显露出来了。因为金朝都城上京会宁是一个荒远寒冷的地方,完颜亮认为无法显示他的伟大,于是不顾朝臣反对,于公元1153年,将都城迁到了燕京。这不过完成了第一步,他的第二个目标是柳永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完颜亮要灭掉南宋、西夏、辽,继而统一全国,成为广袤中华大地上唯一的统治者。
公元1161年,完颜亮倾全国之力,亲率六十万兵力,兵分三路大举侵宋。赵构闻讯大惊,立即下诏历数金人败盟兴兵、贪残暴虐等罪恶,号召全国臣民同心协力,捐躯报国,“共雪侵凌之耻,各肩恢复之图”。同时,他还派使者去向契丹、西夏等求助,请求诸国一同出兵抗金。
但就在金兵压境之际,身为建康府都统的王权临阵逃脱,致使首都临安一片惊慌。除左仆射陈康伯、礼部侍郎黄中外,其他文武官员纷纷遣送家属,以备不测。而赵构本人也打算解散百官,浮海避敌。陈康伯坚决反对,太傅杨存中则表示“愿率将士北首死敌”。随后,赵构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为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为参谋军事,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洪迈、秘书省校书郎冯方一同参议军事。
是年,金军抵达长江北岸,日夜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渡江。这时,参谋军事虞允文亲临采石指挥,领兵与金兵展开激战。结果金兵大败,锐气大减。
这时,金朝的内部发生内乱,完颜亮被部将杀死,金世宗完颜雍继位。完颜亮死后,金兵渐次北撤,宋军乘势收复失地,金军南侵以失败而告终。
正当南宋抗金取得胜利之时,赵构又老调重弹,主张“乘胜求和”,并且一再表示继续对金“称臣”。而朝中的反对之声则一浪高过一浪,战乱的局面加之国内的压力,使赵构无所适从,遂决定退位以逃避。
1162年,宋高宗赵构以“休养”为由,正式传位于三十五岁的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赵昚于战乱中继位,改年号“隆兴”,是为宋孝宗。
宋孝宗自始至终都是主战派,他认为金国内乱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于是没怎么做战略部署,就将北伐的重任交给了自己最信赖的老将张俊。他任命张俊当总司令,率兵大举北伐。
南宋帝王似乎都特别喜欢在错误的时机做错误的决策,如不应和解时和解,不应作战时作战。而且,在这个时候,有“中兴之君”,却实无“中兴之臣”。被宋孝宗委以重任的张俊,表面上看是一位既爱国又非常有名望的将军,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十足的草包。张俊曾经诬陷最受全军尊敬的名将曲端谋反,并将其以酷刑处死,以致军心瓦解,一战而溃,使关中从此沦丧。用这种人北伐,结果自在意料之中。公元1163年,张俊率领的十三万主力军在符离被金兵击败,全军覆没。后来金兵借故再次南下,一路攻占楚州、藩州、滁州,长江防线再度告急。
公元1164年,宋孝宗被迫议和。宋、金双方反复商讨了将近两个月,才最终达成协议: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纳银由过去的每年二十五万两,改为每年二十万两,纳绢由过去的每年二十五万匹,改为每年二十万匹;南宋放弃商州、秦州等地,维持绍兴和议时的疆界;金国逃到南宋的人员不再追回。由于这次和议发生在隆兴二年,故史称“隆兴和议”。此后,宋、金关系恢复平静,维持了约四十年的和平状态。
趣味链接 无奈的宋孝宗
宋孝宗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但他是宋高宗养子,又“凭空”得到帝位,遂必须对宋高宗赵构有所忌惮。而高宗又是长命之人,退位后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直到公元1187年才去世。而此时孝宗也已步入花甲之年,再无心力有所作为了。
在宋孝宗“治国”的二十余年里,其一切想法、决定都须征得太上皇的同意,实际上他只是个傀儡皇帝。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德寿宫去“晨昏定省”,经常带着老爷子逛玉津园、聚景园、东国、天竺寺、西湖,还得陪着他拜佛庆寿。有一点儿做不周到,老爷子给个脸色,那就不是小事了。而高宗一向不主张打仗,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再想有为的儿皇帝也只能唯命是从。因此孝宗壮志难酬,也实属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