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观兵——武王伐纣前的军事演习
周文王去世之后,次子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继位后,殷之叛国者越来越多,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代商而王天下的形势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武王扩建都邑,将都城迁至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境内)。
在兴兵伐纣前,为了试探其成功的可能性,周武王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武王为这次演习煞费苦心。为了激励士气,完成演习,他专门派人制作木质的文王令牌佩戴于身,向外通告此次演习并非自己擅作主张,而是奉“文王遗命”。此举不但激励了全军将士,亦使武王本人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另外,武王严明军纪,制定奖罚制度,希望众将士能够像对待战争一样来对待此次演习。
各方准备完毕,武王和姜太公率领兵士三万、虎贲三千、战车千乘,由镐京出发,向东挺进,与众诸侯于孟津会盟。队伍从头至尾,可达二十多里,将士们上下一心、勇往直前。刹那间,战鼓声、划船声、呐喊声、厮杀声,连成一片。周军顺利渡过黄河后,军事演习完美结束,武王与四方诸侯八百余位会盟于孟津,誓讨商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是周联合众诸侯国兴兵灭商的重要盟会。在大会上,众位诸侯情绪高涨,大胆提出即刻攻打纣王的建议。但武王认为,殷商虽风雨飘摇,但仍为军事大国,不可对其轻举妄动;而且殷商内乱不断,坐等良机是上上之策。一旦时机成熟,就可摇旗呐喊,率兵攻入朝歌。众人都觉得武王所言有理,对其佩服有加。从此,众诸侯国都愿听从周的指挥,一起为灭商做积极充分的准备。
此次观兵,虽没有直接兴兵伐纣,但却对外彰显了周军的军事规模以及作战能力,亦使周军将士士气大增。此外,孟津观兵还动员了各地诸侯,使其与周建立联盟,增强了“翦商”的军事势力。因此,“孟津观兵”意义重大,可视为武王伐纣的序幕。
趣味链接 龟卜与占筮
夏商宗教信仰的对象较为宽泛,可分为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两类。宗教信仰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宗教迷信占据着支配地位,周时龟卜盛行。周早期,龟卜的作用相当重要,统治者将其视作天意的显现,迁都、战争、祭祀等国家大事,都要通过龟卜来决定。而西周建立后,占筮更成为对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意义的迷信活动。
占筮是一种用蓍草占卜的方法,占筮者根据蓍草和数字的变化,按照一定法则推衍得出结论。占筮较之龟卜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思想性,不是单靠自然,而是着重人为。龟卜被看作“鬼谋”,而占筮则是“人谋”。它所暗含的人类抽象思维意向和主观能动精神得到不断发展,并推衍出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学体系。占筮的流行是周人敬天保民思想的体现,反映了从殷商到西周,中国文化从神本走向民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