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西晋王室“窝里斗”

八王之乱——西晋王室“窝里斗”

纵观古今,统治者们为了皇权地位而父子相残、夫妻反目、手足相争,简直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由于惠帝呆痴智障,毫无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爆发了权力内乱。由于这场内乱的主要参与者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所以历史上将这场内乱称为“八王之乱”。

晋武帝临终时,杨骏篡改诏书,辅佐惠帝掌管朝政。然而惠帝皇后贾氏为了让政权掌握在自家手中,便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了“禁卫军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杨骏被杀,但政权却阴差阳错地落在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的政治野心未能实现,于是,贾后诱使惠帝发密诏,令楚王司马玮杀掉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然后又以“楚王司马玮矫诏杀臣”之罪,将其处死。从此,贾后执政的生涯正式开始,而宫廷内乱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公元299年,贾后滥用职权,囚杀惠帝生母杨太后,废黜太子遹。她又调遣赵王司马伦入城掌握禁军,帮她管理朝政。这令其他宗室诸侯王大为不满。

司马伦来到洛阳后,将朝廷内部的情势看得一清二楚。随着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他自然而然地萌生了“自立为帝”的念头。他先设计让贾后斩杀太子,然后又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诛杀贾后及其党羽。扫除了贾后这一最大障碍,司马伦更加嚣张跋扈。公元301年,他凭借手中掌握的兵权,逼迫惠帝退位做太上皇,自立为皇帝。这引得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甚为恼怒,于是他们三人联合长沙王司马乂一起兴兵讨伐司马伦。这场大战持续了六十日,死亡近十万人,最终以司马伦兵败被杀结束。

司马伦被杀后,惠帝复位。此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皆复制“前人模式”,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反复残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场一度从洛阳、长安延展至黄河南北。诸王军队到处烧杀劫掠,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进驻洛阳,杀死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然后将惠帝毒死,独揽朝权。至此,八王之乱才宣告结束。

八王之乱前后共计十六年。在这十六年中,人民死于战乱者无数;历史名城洛阳、长安被夷为废墟;农村生产凋敝,生灵涂炭。此外,八王之乱还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直接导致了数百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

趣味链接 流民起义

晋末的八王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此时全国各地又几乎都发生了旱、涝、虫、霜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饥荒、大瘟疫。这三大灾难造成了西晋末年人民的大迁徙。开始时,政府试图控制,如限定流向区域、限定归期等,后来随着灾害日益严重,官僚腐败,迁徙之势无法抑制,最终酿成了暴乱。公元301年,流民李特在绵竹起义,屡败官军;后长江一带的流民也纷纷起义;之后全国各地起义频发,共延续了十几年。这有力地打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史称“流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