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瓦剌土木堡大败明军,英宗被俘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吸取了历朝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干预者斩。建文帝对宦官的约束更加严厉,因此在靖难之役时多有宦官私结朱棣。朱棣继位后,对建文帝遗臣大肆杀戮,几乎杀尽,而对身边的内臣宦官则十分宠信。渐渐地,他放开了对内臣的限制,命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探民情等。明宣宗还专为宦官设立书堂,教宦官学习识字。因此,朱元璋当年明令强调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规矩,逐渐被人遗忘了。
蒙古自从退居漠北后,一直都在默默发展自己的势力。明宣宗在位时,蒙古瓦剌部在其首领也先的统领下,迅速壮大,北方各部多有归之。于是,也先时刻窥伺中原,对明朝边境多次进犯。
公元1435年,明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明英宗年幼,一味追求玩乐,国事皆由太皇太后张氏处理,然而张氏已步入老迈暮年,政事遂由司礼监宦官王振处理。
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朝廷给赏金,并提出和亲。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不但削减了赏金,还拒绝和亲。此举一下子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应对。大同离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故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他不顾大臣劝谏,仓促决定亲征。结果明军再次被瓦剌军大败,英宗携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
那时天色还未黑,有人劝英宗继续赶路,等到怀来城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可以据此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竟然让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结果他们被瓦剌军围困。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束了王振的性命。其后,樊忠率军冲向瓦剌军,结果被流矢射中而亡。
明英宗眼看脱逃无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将之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之变”。这也是明朝最耻辱的一战,明朝自此由盛转衰。
趣味链接 二十四衙门
明朝宦官制度有“二十四衙门”之说,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之首,更是宦官内部的首领部门和明朝特务机构的指挥部,权柄之重,鲜有制衡。
司礼监王振帮明英宗批阅奏章的同时,也将明朝的军政大权掌控在了自己手里。于是毒害多个王朝的毒瘤——宦官,再次在明朝开始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