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尊王攘夷——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

富国强兵、尊王攘夷——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

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因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资源。从齐太公开始,齐国就“通商共之业,便鱼盐之利”。到春秋时期,齐国的农业、手工业,特别是金属冶铸业和纺织业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公元前686年,国泰民安的齐国突发内乱,公孙无知杀齐襄公夺权自立为王。齐襄公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躲避公孙无知的迫害,分别随同他们的师傅管仲和鲍叔牙逃至鲁国和莒国。然而公孙无知的君主之位还没坐稳,即被杀害。国不可一日无君,众臣商议之后,做出了“无论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只要还尚存于世,谁回国继位都行”的决定。

消息不胫而走,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鲁国和莒国出发,一路快马加鞭,因为“先回国者是为王”的结果再明显不过了。可是政权之争并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赛跑”,其中不乏阴谋与残忍,亲兄弟也不例外。

鲁国为了助公子纠顺利登上王位,一面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一面派其师管仲带兵截公子小白于途。当管仲日夜兼程将公子小白及其人马成功拦截后,管仲弯弓射箭,公子小白惨叫一声倒地而死,管仲扬长而去。但实际公子小白只是假死。当时兵荒马乱,管仲一箭并没有射中小白,小白只是将计就计地蒙骗管仲。他早就料到公子纠会有这么一手,遂提早做好了防范。而公子纠误以为王权障碍已被扫除,于是不慌不忙地赶路。结果,等公子纠回到齐国后才知道,公子小白已赶在他前面,登上了王位。

为报一箭之仇,公子小白继位后立刻发兵攻打鲁国,结果猝不及防的鲁国大败。但公子小白不忍亲手杀兄,遂书信通知鲁国国君将公子纠处死,而管仲则被押送回齐。当上齐桓公的公子小白要将管仲剁成肉泥以泄愤,鲍叔牙阻止他说:“管仲乃治国栋梁,杀不得。君欲称霸,非管仲不可。”桓公虽心存疑虑,但恩师之言从未失准,遂决定立管仲为相以试之。

桓公施恩布德大赦管仲,令其感激涕零。上任不久,管仲便大胆实施改革。他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明确提出“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的治国方针。在整饬旧制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制度加以改革、创新;在政治方面基本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在军事方面,管仲提出要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操练,达到“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使其成为一支“莫之能御”的战斗武装。为了增加兵员,管仲还提高部分鄙野庶人的社会地位,选拔“秀民”充当“士”。在经济方面,除了继续维持“井田畴均”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外,对鄙野出现的大量私田,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按土地肥瘠征税。

管仲

管仲进行的改革,很快就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使齐国国力大增。此时,齐桓公自信能称霸诸侯,便适时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帜来号令群雄。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这实际上是齐桓公想凭借自身之强大,借机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会集诸侯于首止,商议确定周王室的王位继承人。数年后,齐桓公与诸侯会盟确立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天下诸侯,被周天子封为诸侯长,之后又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

“攘夷”即抵御外敌入侵中原。但凡有中原诸侯遭遇外敌入侵,齐桓公便会强硬打击。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出兵打退山戎,解救燕国;之后又帮助邢国击退狄人;其后,齐桓公又联合诸侯伐楚,迫使楚国臣服于周王室,抑制了楚国的北侵。齐桓公通过“攘夷”,为中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亦赢得了众诸侯国的尊重。

综上所述,齐桓公利用“尊王”“攘夷”这两张王牌,前前后后九次会盟诸侯,成功达到了称霸中原的目的,亦使自己成功登上“春秋第一霸主”之位。

趣味链接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是中国代代相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鲍曾合伙做生意,管仲因出资少而分利多,被人们说是贪心,但鲍叔牙却说:“管仲只是顾家,并非贪心。”后来,管仲做生意亏本,人们又说管仲太笨,鲍叔牙就对别人解释说:“管仲并非笨,只是运气欠佳而已。”管仲三次出仕,结果三次被逐,人们就说管仲无才,可鲍叔牙却说:“管仲只不过是生不逢时。”齐桓公继位,决定剁管仲为肉泥,鲍叔牙却劝解说:“错不在管仲,他只是忠诚于主,请桓公不计前嫌。”桓公封鲍叔牙为相,可鲍叔牙却对桓公说:“管仲能力远在我之上,相非他莫之!”桓公遵鲍叔牙所言,封管仲为相,而管仲也真的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因此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人即以“管鲍之交”来表示不以物移、坚贞真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