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宋真宗避战求和,签订屈辱条约

澶渊之盟——宋真宗避战求和,签订屈辱条约

北宋初建之时,外患十分严重。当时与北宋对峙的有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国、西南的大理国等。这些国家在当时都已跨过农业社会的门槛,实现了封建化,国家发展的速度很快。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领兵灭北汉后,乘胜进军辽国属地幽州。因宋军连续作战身体疲乏,加之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带兵援助,所以宋军连攻幽州十五日不下,最后只得仓皇逃归。经此一战,辽国与北宋结下了仇怨,辽国扬言一定要还以颜色。

公元997年,赵光义病逝,其第三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自赵恒继位起,辽国对北宋的入侵就一直没断过。

公元1004年,辽国太后萧氏以及辽圣宗耶律隆绪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北宋军民顽强抵抗,辽军只攻下了北宋少数城池。后来,因北宋政府轻敌,认为辽国只是一次寻常的边界侵犯,没有进行统一的部署和指挥,致使边境地区各城孤军作战,陷入了被动。辽军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渊。消息传至汴京,宋廷大震,君臣不知所措。宋真宗畏敌,欲迁都金陵以避难。新任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前往澶州途中时,辽国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萧太后等人听闻萧挞览死讯,痛哭不已,并为之“辍朝五日”。辽军士气亦因萧挞览之死而大挫,形势对辽十分不利。

宋真宗抵达澶州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气,但他急于议和,于是,北宋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但却给宋朝的国防战略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此后,由于宋朝轻视武备建设,过分依赖和谈,造成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趣味链接 澶渊之盟的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涿三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