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中原

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中原

齐国霸主地位衰落,楚国又经泓水一战挫败宋襄公,所以广袤中原大地,又赢来了新一轮霸主争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趁机向黄河流域扩张势力,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之时,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

公元前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继位,是为晋文公。他执政后,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推行“其责薄敛”“救乏振滞”“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以达到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目的。后来他又扩充军事编制,将原来的二军增加到三军、五军,结束了多年以来动荡的晋国政局。使晋国“政平民阜,财用不匮”,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崛起,令楚国惶恐不安。一山难容二虎,更何况是在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谁都想成为那位“笑到最后”的王。迅速崛起的晋国与楚国冲突不断,矛盾日趋尖锐。最后两国终于就“宋国的控制权”展开了正面交锋,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帷幕。

公元前634年,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看到晋国实力日增,于是打算依附晋国。楚国一方面不想宋国改投于晋,另一方面也担忧晋国势力会慢慢东进和南下,遂决定起兵攻宋,顺便给晋国以威慑。而晋国亦不甘心长期局服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当时,在地理位置上,晋国并不占优。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倘若晋国“出兵救宋”,必定要劳师远征,有腹背受敌的危险。此外,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亦无必胜把握。正当晋文公为此踌躇之际,狐偃向晋文公献上妙计:“文公何不先攻曹、卫,调楚北上,后攻楚以救宋?”文公听后大喜,立即将军队扩编为上、中、下三个军,并任命优秀贵族官吏出任各军将领。

准备就绪后,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很快将其占领,继而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这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若不出兵援宋,则宋定会降楚绝晋,损害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若出兵驰援,则原定的诱楚计划便将落空;且己方兵力有限,远离本土与楚交战恐难取胜。遂晋文公最后决定与齐、秦结成联盟。如此一来,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楚成王见势,遂命令楚令尹成得臣(字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然而成得臣却骄傲自负,坚决要求与晋决战。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成得臣的决战请求,希冀他能侥幸取胜。但楚成王不肯给成得臣增拨充足兵力,只派少量兵力前往增援。成得臣就这样“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寻求决战。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一带。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成得臣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遂挥兵追至城濮。

公元前632年,城濮地区上空战云弥漫,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成得臣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右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接着晋军又采用“示形动敌,诱敌出击,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成得臣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逃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成得臣随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晋文公扫除了楚这一大障碍,从此笑傲中原。

趣味链接 重耳为何流亡在外近二十年?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当政时,重耳兄弟间为争当国君继承人而明争暗斗。当时能力更加出众的申生成为王位继承人的绝佳人选。不过,晋献公非常宠爱奸妃骊姬,而骊姬为帮儿子奚齐夺取大权,便屡屡对重耳及其兄弟进行打压陷害。最终,在骊姬的精心策划下,太子申生首先以谋反之名被逼自尽,而重耳及夷吾则被指为同谋。不得已,重耳及其兄弟只能各自远逃他国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