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一场救亡图存的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一场救亡图存的思想启蒙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迅速发展。一些爱国志士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机。

1895年,当清政府慑于日本淫威,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仁人志士,悍然发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而大受激励的光绪帝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在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在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尤其是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些权贵显宦的强烈抵制。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李莲英等宦官更是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亦多次到天津与大军阀荣禄密谋。由此看来,守旧派势必要发动一场政变。

康、梁二人感到变法困难重重,而革命人士手中又无兵力,一旦守旧派发动政变,变法定会溃败。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北洋军阀袁世凯,以牵制荣禄。袁世凯实乃奸诈小人,他表面对光绪帝忠心耿耿,其实只不过是想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他深知,真正掌管朝廷大权的仍是慈禧太后,遂暗地里与之勾结。

1898年9月16和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其侍郎职位。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结果,袁世凯出卖了他们,将计划告诉了慈禧太后。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训政”。维新变法终告失败。因变法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1898年为戊戌年,因此这次变法又被称为“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后,签发全国通缉令,逮捕康有为、梁启超;并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六人斩首于菜市口刑场。

临刑前,谭嗣同慷慨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死时年仅三十三岁。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勇于献身的精神,尊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尽管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却激励了后世一大批爱国志士为寻求国家富强之路而不懈努力奋斗

趣味链接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主要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企图通过光绪皇帝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项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