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巩固王权的重要举措

盘庚迁殷——巩固王权的重要举措

历史上常以“殷商”代指商朝。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一次重要的迁都,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这次迁都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商王朝从内忧外患之境彻底摆脱,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自商汤开国,传至盘庚,商朝已诞生君主二十位。盘庚之前,商朝曾先后迁都五次,由于史料缺乏,无法确切说明其原因。至商王盘庚当政时,王都连年遭受水患,王都附近的土地因水患贫瘠难垦,农业发展严重受阻,商朝子民怨声载道,生活苦不堪言。而商朝内部亦因天灾之祸而纷争不断,盘庚处理政务时也被各方牵制,很难有所作为。

为拯救政治危机,平定朝内纷争,盘庚决定效法先辈,再次迁都。但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予以反对。因此,盘庚对贪图安逸的贵族施压,要求他们共同前往,共同振兴大商王朝,否则就对他们赶尽杀绝。同时,盘庚还对不解实情的民众晓以利害。最终,盘庚终于带领王都贵族、百姓渡过黄河,迁都至殷。

盘庚迁殷是我国文明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使内忧外患的商朝成功摆脱了困境,亦使盘庚的王权得到了巩固。从此商王朝社会稳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度出现“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商王朝在之后都以殷为都,殷也成了商的代名词。

趣味链接 殷商时期的文化

殷商时期,青铜器的冶炼技术发展迅速。民间青铜器作坊众多,殷商子民用各种方法熔青铜于炉,不仅铸造了矛、刀等兵器,还铸造各种生活器具。世间罕有、举世闻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即由殷商子民所造。它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现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除青铜器外,后世的考古学家亦从殷商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牛骨。龟甲、牛骨上的内容为占卜吉凶、国家祭祀等。后人将这种文字称为甲骨文,它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