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为帝——权力相争,少年顺治登基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公元1643年,皇太极因病去世。然而,他生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因此许多人都对皇位虎视眈眈。当时主要有两大皇位竞争者,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是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两人都手握重兵,实力相当,一时难分胜负。
皇太极的妃子庄妃,即日后的孝庄太后是一名聪慧且富有谋略的女子。她在这时审时度势,决定投靠多尔衮。而多尔衮见局势僵持不下,于是放弃自己称帝的打算,转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五岁的福临为帝,并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如此,多尔衮得到了济尔哈朗的支持,原本坚持拥立豪格的两黄旗也变得态度中立起来。
公元1643年,福临继位。公元1644年,崇祯帝上吊自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被清军逼出北京城。多尔衮以为崇祯报仇为名,进入北京城,还招降了许多明朝遗臣。随后,清政府迁都北京,改年号为“顺治”。多尔衮先后被尊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已然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顺治帝
1650年,多尔衮外出打猎,病死于途中。后他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此时,英亲王阿济格准备顶替摄政王的位置。多尔衮灵车到京时,顺治亲迎,阿济格父子也到场。不料,老臣济尔哈朗等人早已设好圈套,等待他们自投罗网。阿济格父子被捕,次年被赐死。
1651年,十三岁的顺治皇帝亲理朝政。他在济尔哈朗等人的支持下,削掉多尔衮生前的爵位,并没收家产,惩治他的党派。之后,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沿用明朝的制度,任用汉人为官,采取“以汉治汉”的方针。为了摆脱多尔衮时期政府腐败的问题,顺治还亲自审阅所有大臣的人事档案,罢免无作为之官。为了稳定局势,他还颁布了“缓剃发”令。
同时,顺治废除了明朝时加派在土地上的军饷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又鼓励垦荒,安顿民生。他还派人四处征战,收复失地,扩大疆土。
1660年,幼子夭折和爱妃病逝的双重打击使顺治帝一蹶不振。1661年,顺治患上天花,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三岁,庙号“世祖”。他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作出了贡献,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趣味链接 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
后世常常流传,孝庄通过嫁给多尔衮来赢得多尔衮对儿子的支持。其实,史书上并未记载这件事。
有人说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可见多尔衮与孝庄的关系不同寻常。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尊称,并不能证明多尔衮是顺治的继父。光绪帝也尊称慈禧为“皇阿玛”,可见一个称呼并不能反映什么。
也有人说庄妃与多尔衮是“青梅竹马”,但其实庄妃出生在蒙古科尔沁,多尔衮则出生在满洲赫图阿拉,两地相距甚远,二人根本没有机会认识。这都说明,孝庄下嫁多尔衮只是后人的杜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