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三家分晋是指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开始,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废晋静公,彻底将其国土全部瓜分的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中原地区硝烟弥漫,大诸侯国纷纷吞并小诸侯国。至春秋末期,天下大势渐由纷乱走向统一。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内部发生了重大变革,大权渐渐落入大夫手中。其中,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情况最为明显。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日趋衰落,实权分别由韩、赵、魏、智、范、中行这六家大夫所把持,他们凭借各自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范、中行两家被打败,剩下智、赵、韩、魏掌握晋国实权。而在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独占晋国土地,遂以“还地于晋室”为由,向韩、赵、魏三家进行勒索。三家大夫皆知智伯瑶之用心,韩、魏两家因实力较弱,自知难以抗拒便勉强答应,唯赵襄子不予从命。遂智伯瑶于公元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伐赵家。
智、韩、魏三家联合围攻赵家于晋阳城。由于赵襄子在其封地内多年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民心依附,遂晋阳粮草、兵器等储备充足,三家联军围攻三个月未果。后来智伯瑶经过勘察晋阳城的地形后,决定采用水攻之策,引晋水灌晋阳,以达到攻灭赵家的目的。
据说,三家联军围困晋阳城前后一年多的时间,晋阳城只有城墙露出水面,城中百姓只能“高床而眠,吊锅而炊”,城中的粮草眼看消耗殆尽,形势危急,然而“民无叛意”,依然协助赵襄子坚守。后来赵家谋士张孟谈建议赵襄子密联韩、魏两家反攻智,令对峙局势产生了扭转。
张孟谈潜出城外秘见韩、魏二君,一针见血地指出“赵将亡,然二君为之次矣”的现实。韩、魏两家本无伐赵之意,只因实力较弱,无奈屈从于智。此外,由于韩、魏的封邑分别濒临汾水、绛水,倘若智想攻伐其一,亦可采用水攻,遂张孟谈之言直指韩、魏两家之痛。因此,赵、韩、魏三家从各自利益出发,一拍即合,立即达成三家联合伐智的协议。
赵襄子不仅与韩、魏两家联络,约好里应外合,同时还在夜里派出军卒突袭智伯瑶的守堤军队,挖开一处河堤,反使晋水冲向智军。赵军后又从晋阳城中杀出,正面冲击智军。智军见突然而至的大水,已乱作一团,迎面而来的赵军更令其无暇防备。这时韩、魏二家的军队又从两边夹击,结果智军大败。智伯瑶被赵襄子斩杀。赵、韩、魏三家遵照事先约定,将智家的封地瓜分。
公元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幽公继位。三家继续瓜分晋国土地和人口,使得晋国国君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国都和另一座孤城。不仅如此,晋幽公还要定期去朝拜势力强大的三家。至此,曾是中原霸主的晋国已名存实亡。
智伯瑶水罐晋阳导致三家分晋
不过,晋国在此后还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直到公元前368年,赵、韩、魏三家才真正把晋国最后一小块土地彻底瓜分掉,并将其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降为平民。从此,晋国彻底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紧随其后的是战国时代的到来。
趣味链接 战国七雄
经过三百年左右的春秋争霸战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包括二十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至战国初年,仅剩下了几十个。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国力最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
在这七个国家中,秦、楚、燕三国是自西周以来就已有的古国,而齐国则是名虽旧而实质新的国家。战国初年的齐国乃田氏伐齐后的田姓齐国,而非春秋时期的姜姓齐国。至于魏、赵、韩三国乃是三家分晋后的新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