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怠政——曹署多空,政治腐败的年代
明朝国力的衰退始于明武宗,至明世宗、明穆宗时期进一步加剧。明神宗朱翊钧时期,因张居正辅政,励行革新,政治上一时颇有起色,国力也有所增强。张居正死后,明神宗长期怠政,朝政不举,国力进一步衰退。
公元1582年,明神宗开始亲政。他一度颇思振作,不仅勤于政事,而且还比较重视生产,关心民事,对臣下的批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然而好景不长,四年后,他便以种种借口拒不上朝,开始了长期怠政。
公元1586年,明神宗以病为由,连日免朝。他在给内阁的谕旨中称:“朕前御门,已于卯初起,一时头晕眼黑,力乏不兴,已谕暂免朝讲数日,静摄服药。兹当孟冬时享太庙,暂遣公徐文壁恭代。”
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提出疑问,被责以悖妄,廷杖六十斥为民。近两个月后,神宗出宫,在天坛祭祀天地,回来后在皇极殿接受百官朝贺。但这也只是昙花一现,此后,明神宗便一发不可收拾,怠政现象日甚一日。
神宗为什么怠政?
神宗怠政的原因有三。后宫生活过度,身体虚弱,此为其一;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学明武宗暗操国家政权,此为其二;贪杯、吸食鸦片,此为其三。
公元1588年,神宗以“心肝二经之火屡动,头眩目烦”为由,传谕内阁罢经筵日讲。为免朝臣责难,他称:“奏进讲章,可不拘日期,每日写进,以备温览,待秋凉朕疾稍愈,仍赴讲筵。”此前已有卢洪春“廷杖、被贬”的例子在先,遂群臣虽有异议,但谁也不敢违背神宗的旨意。有的大臣沉默不语,有的大臣则表现出迎合之态。自此以后,罢经筵日讲就形成惯例。
神宗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近五十年之久,但是竟有大半时间荒于朝政。公元1590年以后,神宗彻底身居后宫,不仅不上朝,而且几年才见个别大臣一面。当时,如果有哪位大臣能面见皇帝,竟会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若国家突遇大事,神宗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处理。
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唯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神宗怠政期间,政府“曹署多空”,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十二名,侍郎二十四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神宗后期政府运作的效率由此可以想见。
公元1620年,神宗于后宫驾崩,其子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明神宗一生逍遥自在,三十余年不理朝政,而明朝亦在此时期里迅速衰败,再无复兴的可能。明光宗继位后,摆在他面前的不是锦绣河山,而是老爹留给他的“烂摊子”。
趣味链接 神宗和他的“十俊”
明朝帝王大多暴虐、好色。说到暴虐,神宗绝对不及太祖朱元璋以及成祖朱棣,但在好色方面,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公元1582年,他在民间大选嫔妃,仅一天就娶了“九嫔”。可能是因为神宗前半生享尽了“天下美色”的缘故吧,后期时,他对女色兴趣全无,竟把目光转向了小太监。当时神宗从宫中挑选出了十名长相俊美的小太监,封为“十俊”,专门供他淫乐。荒唐程度堪比当年的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