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齐魏交战,孙膑计杀庞涓
孙膑和庞涓作为敌对双方的将领,虽各为其主,但在此之前,曾是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的同门师兄弟。孙膑因深得《孙子兵法》之奥义,才能远在庞涓之上,遂令庞涓甚为嫉妒。后来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军,于是设计将孙膑骗到魏国,剜掉其两块膝盖骨,令孙膑痛苦不堪。齐国大将军田忌听闻后,将孙膑偷偷救回齐国。经田忌推荐,孙膑成了齐国军师。他发誓要向庞涓复仇。
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军庞涓领兵伐韩,韩求救于齐。孙膑主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就是先向韩表示出兵相救的意愿,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当韩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从而“尊名”与“重利”一举两得。
果然,韩国军士得到齐国的允诺后,士气大振,全力抵抗魏军进攻。虽然仍然是五战皆败,却使魏军兵力消耗巨大。齐国一再干预魏国战事,令魏惠王甚为恼怒。他完全不顾将士已疲累厌战,固执地命军师庞涓放弃攻韩,转而攻齐。与此同时,孙膑见复仇时机已到,便主动向齐威王请命出战。齐威王考虑再三予以批准,并命大将军田忌协同出战。
孙膑认为魏兵强悍善战,向来蔑视齐军,判断魏军一定轻兵冒进。此时,只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弱诱敌,就可以出其不意给魏军致命打击。在和主将田忌认真研究了地形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兵聚歼”的作战方针。
两军刚一交战,魏军果然来势凶猛,孙膑便号令将士减灶佯败,撤至沟深林密、道路曲折的马陵一带。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等候庞涓到来。
庞涓见齐军连战连退,军灶锐减,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大量逃亡,遂大喜之下,亲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当他们到达马陵,进入密林之后,发现在一块空地之上,只有一棵大树竖立其中。走到树前,在火光的照耀下,庞涓才发现这棵大树上赫然刻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顿悟中计,但为时晚矣,只见树林之中千万支箭同时射来。魏军阵容大乱,死伤无数。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无力回天,遂愤愧自杀。魏军失去了指挥,全军溃败,前后被歼十万余人。
经此一战,孙膑名扬天下,而他对付庞涓的“减灶之计”也随之流传于世。魏国自此由盛转衰,齐国却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
趣味链接 齐魏“相王”
马陵之战后,齐、秦、赵等国趁机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公元前340年,齐、宋军队联合围攻魏国的平阳,秦国商鞅用计大败魏军。不久,赵国也对魏国发动进攻。公元前323年,楚国北上进攻魏国,于襄陵大败魏军,魏国损失八邑。这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使魏国遭到沉重打击,国力大损。魏国不仅丧失了霸主地位,而且迫使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建议——“折节事齐”,即到齐国去朝见齐威王,双方互相尊为王。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齐魏“相王”事件。
齐魏“相王”,从根本上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地位,从此周天子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都与诸侯相同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标志着从春秋以来,建立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基础上的霸政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