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祸——士族与宦官的火拼

党锢之祸——士族与宦官的火拼

汉桓帝、汉灵帝时,宦官把持政权,狐群狗党布满朝堂,严重阻碍了士人、儒生的晋身之路,于是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反对宦官的党派,开始从各个方面对宦官集团进行抨击与打压;而宦官们亦结党营私,不断栽赃嫁祸士大夫及官员,致使东汉王朝陷入混乱,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不断……这场轰轰烈烈的派系斗争,最终以宦官用“党人”罪名禁锢士人而结束,史称“党锢之祸”。

公元166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于是宦官党羽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处理了这些官员。这时太尉陈蕃和司空刘茂一同向桓帝进谏,要求桓帝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桓帝不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但从此以后,宦官与士大夫就形成了派别对立,他们相互仇视、嫉恨,而君子出身的士大夫们显然无法与阴险狠毒的宦官相抗衡。

张泛、徐宣等宦官由于不敢直接冒犯位高权重的陈蕃和刘茂,就拿其他大臣及地方官员开刀。他们在桓帝面前极尽谗言之能事,趁机打击报复,结果导致众多被牵连的官员被免,而成瑨、刘质等人也被诬陷下狱,最终惨死狱中。

同年,宦官党羽张成纵容其子杀人,不料办案的李膺在有赦令的情况下,仍将其子处死。于是,在宦官一党的唆使下,张成上书,诬陷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成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士人与宦官间的矛盾再次爆发。

桓帝大怒,下令逮捕并审理“党人”二百多人。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及陈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缉。太尉陈蕃认为“罪名不章”,拒绝平署诏书。桓帝见诏书无法生效,于是干脆跳过司法程序,直接让宦官审理此案。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受三木酷刑而不改其辞。

当时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也就是民间普遍认同的“贤人”。而度辽将军皇甫规,以自己未被列入“党人”名单为耻,遂上书桓帝,自请入狱,桓帝不理。太尉陈蕃亦再度上书劝谏,桓帝嫌他多嘴,遂免其太尉一职。而司空刘茂也受到连累,被桓帝免职。

不久后,桓帝下诏,赦免二百余“党人”,将其放归田里,明书于三府,禁锢终身,永不得入仕为官。

桓帝死后,其幼子灵帝继位,大将军窦武辅政,朝廷即将面临一场权力“大洗牌”。窦武乃气度高洁之士,生平最看不起的就是奴颜婢膝的宦官,所以窦武一上任,就将“党人”李膺、杜密等人再次召回朝堂以对抗宦官。宦官自然不甘坐等受死,以中常侍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暗中勾结灵帝乳母赵娆,献媚太后,实际上是将太后控制得服服帖帖。结果窦武两次将“诛宦谋划”上奏太后,都得不到批准。而宦官趁机反扑,挟持幼小的灵帝,命他发诏捕杀窦武。经过一场血战,窦武兵败被杀。公元169年,侯览等宦官又诬告张俭谋反,曹节上奏拘捕所有牵连其中的“党人”。李膺、杜密、虞放、朱寓等一百多人被诬杀,而其他幸免于死的人则均遭禁锢,数量高达七百多人。

公元172年,太后去世,宦官借口有人在朱雀门上书写反叛之言,遂再次下令拘捕党人。与宦官有嫌隙的士人、太学生尽被抓捕,数量多达千人。

公元176年,因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申冤,触犯宦官忌讳,遂宦官再次对“党人”大施淫威。不仅曹鸾死于非命,而且连“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也尽遭“免官禁锢”。宦官们再次弹冠相庆,为他们的胜利频频干杯。

几次“党锢之祸”,不仅使大批的官僚、知识分子愤怒绝望,广大百姓也对汉朝政府丧失了信心。宦官的为所欲为,残害百姓,最终酿成黄巾之乱。而已然对朝廷绝望的士大夫、豪强,在黄巾之乱后争相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王朝彻底败亡。

趣味链接 大赦天下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掌握百姓的生杀予夺大权,常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皇帝驾崩、更换年号、皇帝生儿子、立皇后、立太子、皇帝打了大胜仗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遇到天下大乱或者自然灾害,也会大赦。因为自然灾害的时候,民不聊生,犯罪现象就会增多,所以皇帝就通过大赦天下,缓解社会矛盾。也有一些情况正好倒过来,比如大丰收,经济形势很好,皇帝一高兴,也会宣布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