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救国革新势在必行

王安石变法——救国革新势在必行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突出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为严重,“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仕宦之家,博闻强识,能文善赋,早年就负有盛名。他二十一岁时中进士,出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让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在于土地兼并,发展生产是解决国家危机的根本之道。

公元1058年,王安石应召赴京做官,他上奏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这封奏书受到官僚士大夫的称赞,但暮年的仁宗已无心变革。宋仁宗病逝后,宋英宗继位。宋英宗体弱多病,对变革是力不从心,在位仅四年就撒手人寰了。北宋皇权继而由宋神宗接手。

宋神宗还是皇子时,就对王安石的才能及学识十分钦佩。他继位后不久,就把王安石调为翰林学士,三年后又晋升为宰相。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做好变法的所有准备后,正式开始变法。

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王安石相继推行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和保甲法等新法。同时他还对科举和教育进行了改革。

由于新法的推行遭到官僚贵族的强烈反对,而新法本身也存在不少弊端,再加上王安石用人不当,致使变法的效果没有预期的那么完美,但变法仍然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给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大大稳固了宋朝的统治。所以,即便朝廷内反对声四起,宋神宗依旧支持王安石将变法进行到底。

公元1073年,全国突遇旱情,大量灾民涌向汴京。官僚贵族乘机指责变法触怒天帝,导致“天变”。一时间,朝野上下形成了以天命、天意剿灭新法的一股逆流。“天变”之说亦对宋神宗产生了心理影响,再加上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氏也哭诉“王安石将乱天下”,宋神宗开始动摇。王安石自己亦感压力颇大,遂决定主动请求辞相。次年,宋神宗下诏,王安石出任江宁府“安心休养”,但允许他随时入朝商议政事。

王安石罢相后,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后来,吕惠卿私心自用,变法派内部出现分裂。公元1075年,宋神宗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

王安石再度任相,既要面对朝廷强大的贵族官僚势力的压力,又要面对变法派内部关系恶化的态势,遂感阻碍重重,力不从心。

公元1076年,东方天空突然出现彗星,贵族官僚再次以“天变”攻击王安石和新法。王安石无心坚持,遂再次上奏请求罢相。此后,他退居江陵,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满腹的伤悲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王安石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其年仅八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新皇年幼,以向太后、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将新法全部废除,恢复了祖宗旧制。而宋朝自此以后,也陷入了“党争”的泥沼无法自拔,国势日渐衰微。

趣味链接 文学巨匠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王安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皆为王安石的经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