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之战——南北对峙的拐点

元嘉之战——南北对峙的拐点

自东晋覆亡,南北分裂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优秀人物前仆后继出现的英雄时代。

刘裕代晋后,在南方建立了刘宋政权。而北方的拓跋氏亦通过一系列征战,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这两个新兴政权在国家初立的几十年里,皆致力于“扫清周边敌族,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业中,无暇顾及彼此。而两国关系的转折点,至各自第三代帝王统治时期才出现。

公元423年,十六岁的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帝。而次年,宋国少帝刘义符病故,其子刘义隆继位,是为宋文帝。这两位皇帝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杰人物,南北大地在两位皇帝的治理下,均出现国富兵强、百姓安乐的盛景。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当“定国安邦”的大业完成之后,“统一战争”就不可避免地要爆发了。这场一决雌雄的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元嘉之战”。

公元450年,魏太武帝派十万大军攻宋之悬瓠,同时给宋文帝写了一封侮辱性的信,此事成为元嘉之战的导火索。随即,宋文帝派两路大军北伐。西路军主帅是当时名将柳元景,他经湖北北部的熊耳山,打到了弘农、撞关,进展顺利;东路军由王玄谟率领,也渡过了黄河,围攻滑台。

双方战至此时,宋军完全可以乘势北上,大举进攻北魏,但是由于王玄谟骄傲自满,败坏军纪,又虐待部下,大失人心,遂使得宋军内部出现了矛盾,北伐不能顺利进行。而此时北魏大军抓住机会,大举反扑,致使宋军节节失利,被迫南撤。由于东路主力受挫后撤,西路军兵力有限,不能单独北伐,也只好南撤。

魏军见状,士气大振,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之瓜步。宋廷大惊,急调各地军民沿江六百里布防。此时已至深冬,天寒地冻。魏军粮草不济,加之宋军布防严密,无隙可乘,于是魏军决定休战退军。退军时魏兵屠杀掳掠,使宋损失不计其数。刘宋由此大受打击,军队士气低落,国力走向衰微。次年春天,魏军再次南下,而宋军已不复当年之勇,防线渐次由河北退至淮北,最后退守淮南。从此,中华大地上的“南北对峙”局面转向了“北强南弱”。

因宋文帝的年号为元嘉,故这场大规模的战争被称为“元嘉之战”。虽然刘宋政权在战争中得以保存,但国家元气大伤,根本不用北魏劳师动众地兴兵南下,它自会走向败亡。

趣味链接 萧道成灭宋建齐

宋文帝于元嘉之战后被太子刘劭所杀。之后刘宋政治日坏,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残杀。自孝武帝起,凡新皇帝继位,都对掌握州镇兵权的兄弟叔侄们心怀猜忌而大开杀戒。这种大规模的自相残杀,极大地削弱了刘宋的统治力量。公元479年,宋国禁军萧道成拥兵自立,建立了齐朝,史称“南齐”。刘宋天下不复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