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前秦伐晋,企图统一全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政权主要由东晋一国把持,而北方则相继出现了多个政权,其中尤以前秦的实力最为强大。
公元357年,氐族将领苻坚称帝,国号“秦”。从公元357年起,苻坚统军作战,灭掉了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了北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其后,苻坚便开始计划南征东晋,企图统一全国。
公元383年,苻坚强征各族兵力组成大军,兵分三路挥师南下。他一路所向披靡,连夺东晋数座城池。在兵临城下之际,东晋统治阶层内部“摒弃成见,一致对敌”。
宰相谢安令谢石、谢玄等募集八万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在摸清秦军前锋虚实后,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渡洛涧,大破秦军前哨。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晋军水陆兼程,奔赴淝水东岸,正面迎战前秦军。
苻坚听说晋军已到淝水,便和弟弟苻融登上寿阳城楼观察动静。只见晋军阵容严整,旗帜鲜明,苻坚顿感惊慌。此时他远望对岸的八公山,错把山上密密麻麻的草木当成了晋兵,于是更加害怕。他下令将士严守淝水防线,不要贸然出击。
如此一来,晋军亦不敢进逼,他们只能与秦军相持于淝水。而拖得越久对晋军就越不利,谢石、谢玄二人在情急之下使出“激将法”。他们派人发函于苻坚说:“苻秦军力九十万,竟避而不战,怕是虚晃。如若是真,不如向后撤出阵地,与我晋决一死战。”苻坚果然受不得激,震怒之余下令将士后撤,结果正中谢石和谢玄下怀。谢石、谢玄二人趁秦军后撤阵乱之际,发兵猛攻,大败秦军。而苻坚也身中流矢,单骑而逃。
淝水一战后,前秦一蹶不振,一代英主苻坚不久也被部将姚苌杀害。统一的北方再次陷入战乱,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并互相征战。公元386年,鲜卑族将领拓跋珪重建政权,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方的战乱才得以平息。而东晋王朝则满足于偏安的局面,不思进取,逐渐衰落。后因“孙恩、卢循起义”,元气大伤,再无复兴的可能。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自此灭亡。
趣味链接 投鞭断流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苻坚召集群臣商议“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之事,而朝中大臣劝其考虑星象和天险,谨慎出兵。苻坚不顾大臣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他认为自己九十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结果在淝水他被晋军八万精兵打败,从此前秦一蹶不振。而“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是由这段历史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