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北宋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幼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赵匡胤成为恭帝的辅政大臣。
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能文能武的赵匡胤南征北战,为后周立下了不少战功,因而备受后周世宗的赏识,而赵匡胤亦借此开始积攒势力。
在赵匡胤的势力范围中,不仅有高级将领所组成的“义社十兄弟”,还有一大批“智囊团”,其弟赵光义亦在其中。而后周的政治局势在世宗末期,已完全由文武兼备的赵匡胤集团所控制。
赵匡胤
赵匡胤把持朝权后,有意排挤或者清除一些不在自己阵营而在朝中权力影响较大的大臣,如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此二人皆不堪赵匡胤的打压和排挤而弃兵还乡。
恭帝继位后,“主少国疑,人心思变”,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幕僚赵普等人的撺掇下,开始了篡权夺位的谋划。经过近半年的部署,殿前司以及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换成了赵匡胤的亲信。
公元960年,当都城汴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从北方边境镇、定二州传来战报,声称契丹与北汉联兵入侵。消息来得突然,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惊慌失措,急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禁卫军前往迎战。然而,当赵匡胤的禁卫军驶至陈桥驿时便开始安营扎寨,不再前行。这是为何?
当时,有一位号称熟知天文的军官名叫苗训,煞有介事地指着天上说:“‘日下复有一日’的天象是改朝换代的征兆啊!”这一说法很快就在军中传开。将士们聚在一起议论:“主上年幼,未能亲政,我等出生入死,为朝廷拼命,图的是什么?何不推‘都点检’为天子,再北征?”
当将士们在外群情激昂地商议拥立赵匡胤为帝时,赵匡胤将军中诸事交由其弟赵光义打理,自己则在帐中饮酒,直至醉卧榻上。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也似乎在告诉世人——这期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一概不知。
其实,所有事情的发展全都在他的掌控中,“天象”传言正是赵匡胤及其“智囊团”密谋篡位的第一步,极像陈胜、吴广当年的“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意在为篡位造势,做好舆论铺垫。而契丹与北汉联兵入侵的消息更是出自“智囊团”的杜撰,意在率兵外出,发动兵变。
次日天刚微亮,赵匡胤便被呼喊声吵醒。他披衣出帐,见众将士列队于前,个个手执兵器,齐声喊:“诸军无主,愿‘都点检’为帝!”赵匡胤故作吃惊状。这时,不等他张口,便有人把预先准备好的黄袍罩在他的身上。众人齐呼“万岁”,然后跪拜于地。赵匡胤一边假惺惺地推让,一边顺势穿上龙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兵变后,赵匡胤挥师开封。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赵匡胤率兵抵达京都时,朝廷内部早有人做好了内应准备。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恍然大悟,但无奈朝廷上下皆是赵匡胤的势力,只能听之任之,以保性命。
就这样,三十三岁的赵匡胤谋反成功,于公元960年正式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趣味链接 接人之位,勿杀人子
赵匡胤登基称帝后折返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这是谁的儿子。宫妃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亲信赵普、潘美等人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要怎么处理。赵普回答说:“应该处死,以免后患。”但赵匡胤却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个孩子被取名惟吉,长大成人后官至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