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变法——楚国由衰转盛之关键

吴起变法——楚国由衰转盛之关键

战国初期,楚国吞并了周边许多小国,成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地域最大的国家。但由于国内政治腐败,经济发展落后,遂国力日渐衰微,国内局势混乱。至楚声王时,曾经笑傲中原的楚国已然走到了濒临败亡的边缘,声王本人亦被“盗杀”而死。其子楚悼王继位后,楚国接连遭到其他六国的进攻,连吃败仗。

公元前400年,韩、魏、赵三国伐楚,楚国丧失了大片土地。情急之下,楚悼王被迫重礼贿赂秦国。最后在秦国的斡旋下,才得以与韩、赵、魏讲和。

外敌不断,加之国内矛盾日趋升级,楚悼王很想进行政治改革,以振兴国势。恰在这时,吴起在魏国遭到排挤逃到了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遂即刻任命吴起为边防要地的宛守。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又将吴起提拔为令尹,并向他征询治理国家的方略。吴起认为,楚国贫弱的主要原因是大臣之权过大,而享受俸禄的贵族亦太多,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势胁迫国君、欺压百姓,要改变这种局面,唯有变法革新才能使楚复兴。楚悼王接受了吴起改革的主张。

吴起的变法基本上继承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成功经验,主要内容有:

1.改革官制。规定“封君之子三世而收其爵禄”,取消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为了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吴起还实行“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的迁徙豪民政策,把一些旧贵族迁徙至蛮荒地区。如此一来,就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

2.整顿吏治,限制大臣的权力。吴起针对大臣权重,导致楚国贫弱的情况,要求楚国官吏“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公而忘私,一心为国家效力。同时,“塞私门之请”,避免官场中的结党营私。

3.裁汰冗官。推行“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将精简机构省下来的经费用来训练军队,以增强楚国的军事力量。

4.明法审令。明法,即制定法律并公之于众,使官民皆明白知晓;审令,即审核以往法令,不合用者去之,保留其适用的部分。

吴起变法效果显著,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由衰转盛。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援赵攻魏,大败魏军。这洗雪了楚悼王继位之初多次败于三晋的耻辱,引起了各诸侯国的震惊。

趣味链接 吴起变法与吴起之死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而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如此一来,楚国大贵族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沉重打击,遂大贵族对于吴起变法的反对异常激烈。

就在对魏国战争取得胜利的这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驾崩。在吴起变法中遭受打击的旧贵族,借送葬的机会回到国都,趁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逃避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贵族们则乱箭射杀了吴起,同时箭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继位的楚肃王在埋葬悼王后,下令按楚国“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的法律,清查因射杀吴起而射中王尸的人,由此而被灭族的达七十余家。尽管如此,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