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燕京——元帝国正式进驻中原
忽必烈称汗后,建年号为“中统”,但却一直没有定国号。直到公元1271年,忽必烈的统治地位稳固起来,才定国号为“大元”,以燕京为都城,后改名为大都。
从此,大都取代了和林,成为元朝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元朝对中原的控制。之后,明、清两朝,也都以此作为国家的首都。
忽必烈在位期间,注意选用人才,采用汉法,建立行省制度。他任用汉人为官,同时废除汉人的世袭制度,以削弱诸侯贵族的军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严防汉人作乱,他实行军民分治的政策,又于各级政权中令色目人(元朝时对蒙古人、汉人、南人之外民族的统称,其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和南人之上)掌握主要权力。
忽必烈还施行了一系列利于农桑和手工业的政策;同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发展,开拓中外交通。
在管理朝政的同时,忽必烈一直在南征北战。公元1276年,忽必烈攻克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之后,元军又进攻东亚、南亚等国。公元1279年,忽必烈于崖山之役中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趣味链接 忽必烈与涮羊肉
相传,涮羊肉的起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如今的日韩一些地区,还有人把火锅叫作“忽必烈”。
据传,在一次征战中,元军由于长时间战斗而非常疲累,这时忽必烈想起自己家乡的美食——清炖羊肉,就让伙夫做给大家吃。可是,伙夫正在宰羊时,忽有敌军到来,忽必烈难忍饥饿之感,一面准备战事,一面喊着“羊肉”。
很显然,清炖羊肉已经来不及了。厨师急中生智,飞快地把羊肉切成薄片入锅,肉很快被煮熟。伙夫将它们捞入碗中后,加盐、葱花等送给忽必烈食用。忽必烈吃了几碗之后,披挂上马,战事获胜。
后来在庆功宴上,忽必烈特别点了战时的这道羊肉片。这次,厨师又加入了麻酱、腐乳等佐料,羊肉味道更加鲜美。忽必烈将其命名为“涮羊肉”。此后,涮羊肉一直都是宫廷佳肴。到清光绪年间,涮羊肉才逐渐走向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