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战——蒙古军南侵,南宋灭亡
金朝灭亡后,南宋失去了保护屏障,蒙古开始对南宋进攻。
不敌元军,陆秀夫背幼帝投海
公元1235年,蒙古军首次攻打南宋,但被击退。之后几年内,蒙古军多次入侵,甚至曾一度占据长江北岸一带,但由于南宋军民奋力抵抗,蒙古军始终没能渡江南下。蒙古军决定绕道而行。
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蒙哥汗战死,其弟忽必烈准备夺取汗位,南宋趁机与蒙古议和。忽必烈返回草原,自立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再次南侵,襄樊之战就此展开。南宋守将誓死保卫襄阳城,并依靠汉水获得资源。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都大都(今北京),国号为元。公元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被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俘获年仅五岁的宋恭宗。南宋基本灭亡。
然而,南宋势力并未完全消失,南宋忠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成立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于海丰战败被俘,誓死不降,并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
同年,张世杰和陆秀夫带着小皇帝逃往崖山,元将张弘范率军追赶。此时,宋军的东、南、北三面均驻有军队。张弘范以奏乐为号,命北军乘潮攻打南宋军北面,但战事失败,元军顺潮而退。之后,元军假装奏乐,使南宋放松警惕。正午,元军以鸣金为号,从东、南、北三方攻来,箭如雨下。张世杰建议小皇帝转移到自己的座舰上,准备突围。但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又担心小皇帝被元军所俘,于是拒绝了张世杰的建议,劝小皇帝以身殉国。之后,他先让自己家人自尽,然后背着小皇帝投海身亡。另外,张世杰突出重围后,想收拾残部,继续与元军对抗,但不久死于海上。
崖山之战,标志着南宋流亡政府彻底灭亡,同时也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崖山之战后的几天,海上浮尸竟多达十余万。此后,元朝统一中国再无障碍。
趣味链接 功罪石
功罪石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山附近,它的来历与崖山之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崖山之战结束后,元将张弘范志得意满,在崖山旁的一块大礁石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的字样。后明朝取代元朝,汉人将这十二个字削掉,另刻“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或“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字样。但后刻的字仅为传闻,不可考。1962年,著名剧作家田汉在此题下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大字,由此,这块巨石成了名副其实的“功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