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挽救明王朝的锐意革新

张居正改革——挽救明王朝的锐意革新

张居正是明朝内阁首辅之一,亦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明朝中期,贵族大地主侵占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侵占,而且地主不交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这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致使明王朝陷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公元1549年,二十四岁的张居正上《论时政疏》,指出国家财用大匮、吏治因循、庶官旷职、边备不修。可惜的是,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明世宗,他并没有把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话当回事。不过,历史还是给了张居正一个大展宏图的契机。

公元1572年,年仅九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登上了历史舞台。明神宗之母李太后非常倚重张居正,让其全力辅助小皇帝。张居正既是内阁首辅,又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而且他得到太后和司礼监冯宝的支持,实际上全权主宰了明朝政权。张居正利用全权摄政的机会,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为日益衰败的明王朝注入了活力。

张居正把“加强中央集权”列为首要目标。他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把实权牢牢控制在内阁手中。他又罢免了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人才准备。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亦非常显著。他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一千三百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张居正

张居正在军事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三千余座。他还与鞑靼俺答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上述的一系列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

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挽救不了封建政权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但是,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趣味链接 张居正“夺情”

在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回家守孝三年,称“丁忧”,服满后再回到朝廷任职。如果政务需要,无法离职,那么朝廷可以命令他素服办公,不必去职,移孝作忠,此为“夺情”。因古代中国讲求孝道,故“夺情”一般会引起严重的伦理问题,只能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

公元1577年,张居正父亲病逝,按规定他应回家守丧,但张居正认为此时变法正在展开,如回乡服丧,恐生变化。户部侍郎李幼孜为讨好张居正,上疏提出张居正不去职,以素服办公。内阁大臣吕调阳、张四维等人亦先后上疏附和。明神宗和李太后也不愿张居正离职,遂决定让张居正遵旨“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