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暴动——中国第一次平民大暴动
西周发展至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衰微。到周厉王时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惊世的“国人暴动”。国人是指居住在“国中”的平民,也就是现今意义上的“城里人”。
他们的构成比较多元。首先,国人多数是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在政治、经济上与各级贵族既有联系,又有对立。同时,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与日俱增,许多失势的贵族地位纷纷下降,有的在国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加重了一般贫民对权贵的仇恨。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以及其他一些居于社会下层的群众。由于国人的组成比较复杂,因而社会矛盾也较为复杂。当这些矛盾混合在一起时,反抗统治集团的大暴动就很可能一触即发。
周厉王的残酷暴政就是暴动的导火索。
周夷王时期,西周的国力就已衰微。周厉王继位后,非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更加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他不断对外发动战争,使得周与周边部族矛盾加剧。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出兵征伐淮夷以失败告终,西周的元气因此大伤,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失衡。
为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周厉王对百姓横征暴敛,加重税赋。另外,为了能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在自己手中,周厉王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如此一来,平民百姓上山采药、下河捕鱼、耕田种地都要缴税。
周厉王听闻民间不满之声,不仅设有半点悔过,还怒发冲冠,大呼国人对他污蔑诽谤。遂周厉王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如有犯者,即假托神灵,以“谤王之罪”杀之。
在此压力之下,国人均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国事,路遇熟人只以眼神交换,不敢交谈招呼。成语“道路以目”即由此而来。
周厉王见情况好转,十分满意,而他身边的良臣召公却劝解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但周厉王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结果,高压政策只实行了三年,就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抗。
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他们拿着各式武器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周厉王。周厉王狼狈出逃,历尽艰辛渡过黄河,逃过一劫。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暴动。这次暴动虽没有直接将周王朝推翻,但是周王朝从此走向衰亡已是不争的事实。
周厉王出走后,因朝中不可一日无君,经众臣商议,由周定公和召穆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将这段历史称为“共和行政”。从这一年开始,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中国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趣味链接 “国人暴动”的幕后
有人认为,国人暴动有幕后黑手,其目的就是想赶走周厉王,篡权夺位。关于“幕后黑手”的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第一,王宫戒备森严,要想一举攻入,精心的策划以及精良的武器皆不能缺。除此之外,还得有一个智勇双全的领导者。否则,平平常常的国人,怎敢暴动?第二,周厉王的防卫队在哪里,为何不出来护驾?难道是宫中有权势之人在控制防卫队?
这些猜测至今尚不能得到确定,还需进一步推敲。但怀疑与猜测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以达到为后人提供更多教训和借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