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心脏生理和病理的认识
一、中医心脏生理病理学观
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心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 “生之本” “五脏六腑之大主”。
(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人体脏腑组织以及心脉自身,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或心阳不足,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故《素问·五脏生成》说: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生血,即所谓“奉心化赤”,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为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如《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2.心主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灵枢·决气》说: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
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换言之,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又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 (《素问·痿论》)。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从心胸部感觉、面色、舌色、脉象反映出来。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心胸部舒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质淡红,脉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推动血液无力,可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无力;甚则气虚血瘀,导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部憋闷疼痛,面色紫暗,舌质瘀斑或青紫,脉细涩或结代。心血亏虚,则心悸心烦、面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等。
3.心之华在面
华,外荣。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色泽,可以反映心血、心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故称心之华在面。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光泽。心气不足,可见面色晃白;心血亏虚,则面色无华;心脉痹阻,则见面色晦滞;心火亢盛,则见面色红赤。故《素问·五脏生成》说: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二)心主神志
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心神正常,各脏腑功能协调有序,则身心康泰。神驭精气,并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而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所化之气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则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功能。因此,心神通过协调各脏腑之精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故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心还具有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和各种刺激并做出反应,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 《灵枢·本神》说: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这一复杂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
(三)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外候,也称“舌为心之苗”。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灵枢·忧患无言》说: “舌者,音声之机也。”心的经脉上通于舌, 《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舌主司味觉和语言均有赖于心主血脉和藏神的生理功能。故《灵枢·脉度》说: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五阅五使》说: “舌者,心之官也。”
心主血脉、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血不足,则舌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
(四)心与其他脏腑关系
1.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的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有赖于心主血脉,故又有“呼出心与肺” (《难经·四难》)之说。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行血气、走息道行呼吸的生理功能,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联系心搏动和肺呼吸的中心环节。
心与肺的病变相互影响,常表现为气血失和。如心气不足,行血无力,心脉瘀阻,导致肺气壅滞,气失宣降,表现为咳嗽喘促、胸闷气短等;肺气不足,则血运行无力,表现为心悸心痛、胸闷气短等。
2.心与脾
心主血,脾生血又统血,故在病理上心与脾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心阳不振或心血不足会影响脾之运化,使脾之功能失常。反之,脾虚健运无权,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所养,亦能为病。
①脾病及心: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都能影响于心,导致心血不足。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之面黄、神疲、食少便溏,以及其统摄失职之出血,又有心悸、失眠、健忘、脉细等心血不足之症。
②心病及脾:心行血以养脾,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影响脾之健运,又会导致脾虚气弱,健运失司。临床上,既有心血不足之症,又有脾气虚衰之状。
不论是脾气虚而致心血不足,还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影响脾之运化和统血之功能,心与脾,两者互相影响,终致心脾两虚之证。临床上,表现为脾气虚弱而食少、腹胀,心血不足而心悸,心神失养而失眠、多梦,以及全身气血双虚而眩晕、面色不华、体倦等。
另外,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血之功,在心脾两脏的作用下,使血液沿着脉道正常运行,不致溢于脉外。当心脾功能失常时,则又会出现出血性病理改变。
3.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
血液方面:心主血脉,推动血行,则肝有所藏。肝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使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两者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亦因之而弱。所以,在临床上常常是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无力等心血不足的症状和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肢麻筋挛、视力减退、妇女月经涩少等肝血亏损的症状同时并见。因此,血虚证不仅有心脾两虚,而且又有心肝血虚。心肝血虚之证,既有心血不足的表现,又有肝无所藏,不能荣筋养目之候。
神志方面:心藏神,主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两者协调,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心肝两脏有病常表现出精神异常,如心肝血虚,血不养心,肝失濡养,则神无所主,疏泄失职。因此,肝血亏虚的患者,除有肝血不足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神不守舍的症状。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炽,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的同时,往往还会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肝气上逆,浮而上亢的症状,这是心肝之阴血亏损,而心肝之阳气无所制约的结果。甚则心肝火旺,相互影响,气郁化火生痰,痰与气(火)相结,阻蔽心窍,扰于心神,又可导致癫狂等精神失常之病。总之,在某些精神情志疾病中,心肝两脏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可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反之,情志失调,又可致肝气不舒,甚则肝气火上逆。
4.心与肾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为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等方面。
①水火既济:心位于上,五行属火,升已而降;肾居于下,五行属水,降已而升。心火下降,以资肾阳,温煦肾水(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以滋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的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称为“心肾相交”,即“水火既济”。《慎斋遗书》说: “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临床上,心与肾的阴阳水火升降互济失常,多见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阴虚火旺,称“水火未济”,即“心肾不交”,可见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梦交、五心烦热等症状。 《吴医汇讲》说: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则知水本阳,火本阴,坎中阳能升,离中阴能降故也。”
②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基;神能统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全可以统驭精气。如《类证治裁·内景综要》说:“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类经·摄生类》说: “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因此,心与肾的病变相互影响,可见肾精与心神失调的精亏神逸的病机变化。
③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为神明之臣辅。命火秘藏,禀命守位,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潜藏守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临床上,君相之火不足,心阳虚与肾阳虚互为因果,导致心肾阳虚之证,可见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水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等症状。
5.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温煦,心血濡养,有助于小肠化物等功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变: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此外,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症。
(五)中医涉及心脏疾病的病名及相关文献
中医对心脏疾病的命名大体有以下4种情况: 一是以症状为主证。如心痛,《灵枢·厥病》曰: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 二是以体征为主证。如心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河间六书》有云: “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 三是指生理功能失调。如心悸,《金匮要略》曰: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伤寒论》第177 条有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亦有云: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又如心厥,系由于气机升降功能紊乱所致, 《伤寒论》第337 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四是病理机制转归。如心痹,反复经感时邪,内侵于血脉心脏而致闭者痹也。《素问·痹论》云: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云: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又如心胀,系因病久气血滞行,流通受阻致心肿胀大。 《灵枢·胀论》云: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又云: “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1.心悸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指患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时有惶恐不安,不能自主,伴有心前区不适、颤抖不宁或脉见参差不齐的一种心脏病。心悸常常是各种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累及心脏的首发症状之一。
《伤寒明理论》中对心悸症状作了详尽描述: “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描述了惊悸和怔忡的区别: “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 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根据心悸之临床表现,主要对应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
2.心痛
心痛指患者膻中及虚里部位由于心脏本体劳损而引起的以疼痛为主症,伴有心悸心慌、气短汗出、脉弦紧,经休息或治疗症状可获暂时缓解的一种心脏病。
心痛病名首见于 《灵枢·厥病》,根据严重程度和预后分为真心痛和厥心痛。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色苍苍如死状。” 《素问·藏气法时论》 将心痛的部位与放射描述为: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金匮要略》 亦云: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侯》 将心痛依其病损部位及预后分为正经和支别络脉之不同类型,谓: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根据心痛的临床特点,现代医学主要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心痹
心痹系指经感风寒湿热之邪,窜经入络,侵犯肌肉关节,损伤血脉,内舍于心,寒热汗出,骨节肿痛,心悸气短,胸闷乏力,两颧紫红,咳嗽咯血,脘胁胀满,下肢水肿,脉滑数或有间歇的一种心脏病。
《素问·痹论》 首先指出,心痹的原因是反复感受时令之邪,侵及血脉心脏,使气血瘀滞,闭塞不畅。其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的命名和主要症状及病机,在《素问·痹论》中作了详尽论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心痹有寒热之别,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心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等。
4.心胀
心胀系指心脏本体或其心包受病劳损,肿胀发大,患者心下痞满,惊悸怔忡,心慌气短,甚则不得平卧,肤唇发绀,肢体水肿,脉数或不整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心胀的命名和主要症状首见于《灵枢 · 胀论》。其云: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其病机为 “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其证候表现在诸多方面,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 “颈脉动,喘疾咳。”《金匮要略》云: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 《备急千金要方》卷 十八大肠腑方痰饮第 六 有云: “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严重者出现心气虚脱,正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云: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心胀相当于现代医学各种心脏病之原发性或继发性心房、心室扩大肥厚,如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5.心水
心水是指患者表现为心慌气急,喘促烦躁,不得平卧,畏寒肢冷,皮肤青紫,腹大胫肿,小便短少,舌胖脉数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云: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刘河间在 《河间六书》中更强调了心水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甚者水气凌心犯肺,咳嗽咯血,如 《丹溪心法》第十九: “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黄瘁,五心烦热,咳嗽唾血……”心水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 《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云: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其病除心脏本体外,还常累及肺、肝、脾、肾诸脏。《金匮要略》云: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 “水在肺,吐涎沫” “水在肝,胁下支满”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肾,脐下悸”。
心水主要见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
6.心厥
心厥是指患者表现为心乱气微,卒然心痛,大汗淋漓,面色惨白,四肢厥冷,神识昏蒙,躁动发绀,舌青脉微的一种危险心脏病。
厥,首见于《素问·厥论》 第四十云: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以阳气、阴气之衰分寒厥、热厥。张仲景在《伤寒论》第337 条指出其主症机制为: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素问·举痛论》 指出,受寒剧痛可导致厥逆: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心脏以气为本,血为标,阴为体,阳为用。心气衰脱,心阴枯竭,血脉瘀滞,壅塞心窍,使营卫不通,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不能畅达于手足,以致厥冷不温,发为心厥。若阴阳之气不相维系,终至阴阳离决,则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二便失禁而发为心脱。心厥脱是心脏病的终末表现,可以相继于心脏病由气及血,由血及水之后,也可以突然直中,出现于心脏病之早中期,或是由于其他疾病突然恶化发生心厥脱。
心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骤停。
7.双心病
临床上以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呼吸困难为主症者,属于中医 “心悸” “胸痹”的范畴,部分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精神神志方面的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心烦嗳气等,可称之为 “双心病”。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双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神经症。
二、中医心病辨证要点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临床以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 、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脉促为心病的常见症状。此外,某些舌体病变,如舌痛、舌疮等,亦常责之于心。
(一)心血虚
是指由于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表现的以心悸、失眠、多梦及心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劳神过度而耗血,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等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成。
(二)心阴虚
是指由于心阴亏损 、虚热内扰所表现的以心烦、失眠 、心悸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 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 或因肝肾等脏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三)心阳虚
是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长期心气虚,或由其他脏腑病症波及心阳而成。
(四)心气虚
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表现的以心悸、胸闷、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神疲,动则尤甚,伴见精神疲惫,气短、身倦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造成。
(五)心脉瘀阻
是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而致心脉闭塞,不通则痛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伴见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以遇寒痛剧为主,伴见得温痛减, 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以胀痛为主,常与情志变化有关,善太息,舌淡红,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为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 、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瘀阻,故其性质多属于本虚标实。
(六)心火上炎
是指心经虚火上升所引起的舌生疮,口腔糜烂,心烦失眠,舌尖红绛等心火内盛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夜不成眠,舌尖红赤,苔黄脉数,兼见面红口渴。或见吐血衄血,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甚或狂躁谵语。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六淫传里化火;或情志郁极火自内发;或过食辛辣之品;或温补过度,导致阳热内盛,形成内火上炎的证候。
(七)痰扰心窍
是指由于痰浊蒙蔽心窍所致,以神志失常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神情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并见面色晦暗,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等症。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湿浊酿痰,阻遏气机;或因情志不遂,气郁生痰;或痰浊内盛,夹肝风内扰,致痰浊蒙蔽心窍。
(八)心脾两虚
是指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共存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纳差腹胀,神疲乏力,便溏出血,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导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
(九)心肾不交
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心肾阴虚火旺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惊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或情志抑郁,郁而化火;或虚劳久病,房事不节,心肾阴虚阳亢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