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因机制
心脏传导系统(cardiac conducting system,CCS)的主要作用是形成并传导冲动,包括窦房结、房室束、房室结、左右束支及其末梢等部分。心脏传导系统形成和传导冲动的具体过程如下:在窦房结形成冲动后,经结间通道及普通右心房肌传递至房室结和左心房;房室结内传导冲动的速度较慢,冲动传递至希氏束后,其传导速度会进行加速,冲动在左、右束支与浦肯野的传导速度,冲动抵达心外膜,完成一次心动周期。研究显示,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与致死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随着细胞电生理及临床电生理学的进展,人们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已经有逐步的认识与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冲动形成异常包括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活动异常。自律性异常是指窦房结自律性的异常变化,包括自律性不规则或异常增高及减低。窦房结自律性不规则可导致窦性心律不齐,自律性异常增高或降低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触发活动异常最早由Crane field 于 1973 年提出,而后一系列研究对触发活动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有研究发现,后除极是触发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触发活动异常会表现出延迟后除极(DAD)幅值增加。据相关研究显示,触发活动异常可以诱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冲动传导异常通常包括冲动传导速度异常及传导顺序异常。传导障碍是由冲动传导速度异常所引起的,主要包括递减传导、不均匀传导,以及传导阻滞。递减传导是指冲动在传导过程中遇到心肌细胞,由于舒张期膜电位尚未充分复极。此时,由于其“静息期”电位值较低,0相除极速度及振幅都相应的减少,引起的激动也较弱,其在冲动的传导中,所引起的组织反应性依次减弱,即传导能力不断降低,传导性能递减而发生传导障碍。不均匀传导是指冲动在心脏传导时受各部位组织的解剖生理特征的影响,有的可致局部传导性能不均一而失去同步性,波阵面前进速度参差不齐,冲动传导的效力减低。传导途径异常,正常情况下,心房和心室之间仅能通过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进行房室或室房传导。各种类型的异常传导途径(旁路),其解剖分布和传导特点与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迥然不同,冲动经此途径传导时可引起组织的激动时间和顺序发生异常,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异常心律。传导阻滞包括完全传导阻滞和不完全传导阻滞。完全传导阻滞是指当冲动抵达部位的心肌细胞仍处于有效不应期或不应期时,此时不能兴奋或是不能发生可传播性兴奋;不完全性传导阻滞是指冲动抵达部位心肌细胞处于相对不应期,传导速度变慢。折返激动是典型的传导顺序异常,当激动从某处经一条路径传导出去后,又经另外一条路径返回原处,进而引起该处再次发生激动,这种现象称为折返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