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遗传性心肌病,心室非对称性肥厚是其特点之一,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情况,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国外患病率为200/10万,我国为180/10万。病情预后差异大,部分患者进展至终末期心衰,少数出现心衰、心房颤动和栓塞。部分患者症状轻微,预期寿命接近常人。

【病因与分子遗传学】

HCM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涉及18个疾病基因和500种以上变异,约占HCM病例的一半。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B-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的编码基因。HCM的表型多样,与突变基因、基因修饰和环境因素有关。

【病理生理】

梗阻性HCM患者左心室收缩时,狭窄的流出道导致快速血流产生负压,使二尖瓣前叶向前运动,加重梗阻。该作用在收缩中、后期更明显。部分患者静息时流出道梗阻不明显,运动后加重。静息或运动负荷超声显示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30mmHg者,属梗阻性HCM,约占70%。HCM患者的症状与流出道梗阻、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心肌缺血等因素有关。

【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心室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有些患者肥厚部位不典型,可以是左心室靠近心尖部位。组织学改变包括心肌细胞排列不规则、小血管病变和瘢痕形成。

【临床表现】

(1)最常见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前者占90%以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较少见。1/3的患者可能有劳力性胸痛。持续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是心房颤动。部分患者会晕厥,通常在运动时出现,与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关。该病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

(2)体征方面:体格检查可见轻度心脏增大,可能听到第四心音。有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也常听到收缩期杂音,因为二尖瓣前叶向室间隔移动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增加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前负荷的药物和动作会加强杂音,如应用正性肌力药、做Valsalva动作、取站立位、含服硝酸甘油等;相反,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心脏前负荷的因素,如使用β受体拮抗剂、取蹲位等会减弱杂音。

【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X线示心影正常或左心室增大。

(2)心电图:QS波左心室高电压、倒置T波和异常Q波。左心室高电压多见于左胸导联,ST压低和T波倒置多见于Ⅰ、aVL、V4-V6。导联。少数患者可有病理性Q波,见于Ⅰ、aVL或Ⅱ、Ⅲ、aVF和某些胸导联。同时可能伴有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为主要诊断手段。心室不对称肥厚、无心室腔增大。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mm。流出道梗阻患者可见室间隔部分突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致舒张功能障碍。室间隔厚度未达标不能完全排除本病诊断。静息状态下无流出道梗阻需评估激发状态。部分患者心肌肥厚限于心尖部,尤以前侧壁心尖部为明显。

(4)心脏磁共振:CMR显示心室壁局限性或普遍性增厚,同位素钆延迟增强扫描可见心肌片状强化,梗阻性HCM可见左心室流出道狭窄、SAM征、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导管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心导管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流出道狭窄者收缩期压力阶差,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变形。冠状动脉造影对疑似心绞痛和ST-T改变的病人鉴别有价值。

(5)心内膜心肌活检: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间质纤维化。用于除外浸润性心肌病、淀粉样变和糖原贮积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病史、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显示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mm。CMR在诊断中的应用增多。阳性家族史(猝死、心肌肥厚等)有助于诊断。基因检查可明确遗传学异常。

(2)鉴别诊断: 需排除心室肥厚由左心室负荷增加引起的情况,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运动员心脏肥厚等。

另外,还需排除异常物质沉积引起的心肌肥厚,如淀粉样变、糖原贮积症。其他全身疾病,如嗜铬细胞瘤、Fabry病、血色病、心面综合征、线粒体肌病、Danon病、遗传性共济失调和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可引起心肌肥厚,但常伴有其他系统受累表现,有助于鉴别。

【治疗】

HCM的治疗目标: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预防猝死。方法包括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顺应性、防治血栓栓塞事件、识别高危猝死患者。治疗需要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