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的心肌病,常见病因不详。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50%,10年生存率约25%。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数DCM病例病因不清,可能包括感染、炎症、中毒、代谢紊乱、遗传和精神创伤。

(1)感染:病毒最常见,还有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2)炎症肉芽肿性心肌炎:结节病、巨细胞性心肌炎和过敏性心肌炎。

(3)中毒、内分泌和代谢异常:嗜酒、化疗药物、心肌毒性药物、化学品和营养缺乏等。

(4)遗传:25%~50%的DCM病例有基因突变或家族遗传背景。

(5)其他:围生期心肌病、神经肌肉疾病和与限制型心肌病的重叠。

【病理和病理生理】

心腔扩大,心室扩张,室壁变薄,纤维瘢痕形成,附壁血栓。组织学为非特异性心肌肥大、变性,伴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心肌收缩力减弱,触发代偿机制,但加重心肌损害,进入失代偿阶段。

【临床表现】

(1)症状: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夜间突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食欲下降、腹胀、下肢水肿,心悸、头晕、猝死。顽固低血压和栓塞表现。

(2)体征:心界扩大,心音减弱,听见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收缩期杂音,肺部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大、外周水肿,肝硬化、胆汁淤积、黄疸,湿冷皮肤。

【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心影增大,心胸比>50%,可见肺淤血、肺水肿和肺动脉压力增高,有时有胸腔积液。

(2)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可见R波递增不良、室内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增宽提示预后不良。常见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同时存在各类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速、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多种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诊断和评估DCM的主要检查。早期表现为轻度左心室扩大,后期各心腔均扩大,以左心室为主。室壁运动减弱,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二尖瓣和三尖瓣无病变,但由于心腔扩大,导致瓣膜关闭不全。

(4)心脏磁共振(CMR):对DCM的诊断、鉴别和预后评估有高价值。可鉴别浸润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炎和结节病。CMR钆延迟增强显像与DCM的病死率、心衰住院率和心脏性猝死有关。

(5)心肌核素显像: 运动或药物负荷心肌显像可用于排除缺血性心肌病。核素血池扫描可见左心室容积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但一般不用于心功能评价。

(6)冠状动脉CT检查(CTA):可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有助于排除缺血性心肌病。

(7)血液和血清学检查:DCM可导致脑钠肽或NT-proBNP升高,有助于鉴别呼吸困难原因。部分病人心肌肌钙蛋白Ⅰ轻度升高,但无特异性。根据病情选择性进行内分泌、炎症、免疫和病原学相关检查。

(8)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导管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可排除冠状动脉疾病。心导管检查不常用于DCM诊断,但可显示心腔压力和指数减低。

(9)心内膜心肌活检(E MB):适用于突发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反应差的病例。EMB可明确诊断淋巴细胞心肌炎和巨噬细胞心肌炎,指导治疗和心脏移植决策。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扩大、收缩功能减低,应考虑DCM。鉴别诊断需排除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通过病史、体检、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显像、CMR、CTA、冠脉造影等进行鉴别,必要时做EMB。诊断家族性DCM需排除其他继发性和获得性心肌病。家族性发病指同家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DCM病人,或病人的一级亲属中有35岁以下不明原因猝死者。详细询问家族史及基因筛查有助于确诊。

【治疗】

治疗目标:阻止病因引发心肌损害,控制神经体液机制,消除诱因,防止心律失常和并发症,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