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X线表现及图示
1.后前位
心脏右缘上方为上腔静脉,向下进入右心房,右心房构成心脏大血管右缘的下1/2;近膈面处有时可见下腔静脉,向上内方向斜行。左缘上方向外突起的部分为主动脉结;其下方为肺动脉段,此处向内凹入,故称心腰;肺动脉与左心室缘之间为左心耳,正常情况下X线片上不能显示;左心室缘向外下方延伸然后向内,转弯处称心尖。
2.右前斜位
前方为右心室构成心缘;向上与肺动脉段相接,弧形后弯,分成左、右肺动脉;在肺动脉段后方为升主动脉,升主动脉向上后行,形成主动脉弓。在此位上主动脉弓并非充分显示,升、降主动脉前后重叠。在心影的后缘,左、右心房呈上下排列,难以分清其界限,最下端有时可见下腔静脉影。食管吞钡时受主动脉、左主支气管及左心房压迫形成三个压迹。心前缘与胸壁之间有三角形透明区,称心前间隙或胸骨后区。
图5-1-1
3.左前斜位
前方的心缘为右心室;向上为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弯向后,分为左、右肺动脉,右肺动脉表现为圆形致密影。心影内主动脉从左心室向上升,越过肺动脉主干向上并向后形成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围成主动脉窗,内见气管分叉及左、右主支气管,主动脉弓在此位上显示最佳。主动脉弓向后向下续为降主动脉,与脊柱相重叠。心后缘上为左心房,下为左心室。此位置也可见心前间隙。
4.侧位,常取左侧位
胸片的正前方为胸骨侧位相。心影的前下缘为右心室;向上、向后为右心室流出道与肺动脉主干,然后与主动脉重叠,并被掩盖。心后缘上方为左心房,下方为左心室。左心室与横膈接触面处可见凹面向前的下腔静脉影。当食管吞钡时可见左心房处有一轻度压迹,向下食管与左心室及横膈构成三角形透亮的心后食管前间隙。在胸骨后右心室前有一倒三角形透亮影,即心前间隙。
5.心脏大小的评估
最常用的方法为心脏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的比率,即心胸比率,心脏横径是胸廓正中线分别至左、右心缘各自最大径之和,胸廓横径则以最大胸廓处的内缘距离为准。在充分吸气后摄片,正常成人这一比例为1∶2或50%以下,未成年人则可能较大些。心脏大小与年龄及体型关系密切,与性别关系较小,如儿童心胸比率高,老年人心脏则比同样体型的年轻人大,运动员横膈高,心胸比率可能>50%。另一方面,常可见正常人的胸廓长而狭,心影小,横膈低。此外,摄片时适逢心室收缩期或舒张期,或不同呼吸相,或不同体位时,也可显示略有差别,以上情况均为正常。
6.正常心脏形态类型
图5-1-2 心胸比率测量示意图
正常心脏形态有很大变异,主要取决于体型、横膈高度和呼吸状态等因素,大致可归为三种类型:
(1)垂位心:正位心影纵轴和水平面的夹角(心轴角)大于48°,多在52°~55°之间,左、右心横径之比(T1∶T2)小于2。
(2)斜位心:心轴角在35°~48°,左、右心横径之比(T1∶T2)近似2;成人以斜位心居多。
(3)横位心:心轴角小于35°,多在32°~35°之间,左、右心横径之比大于2。